QC 所想
今天下午,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精益管理专题讲座。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关于 QC 项目评选的一些事项及标准,另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精益工具的讲解。我主要关注的是第一部分,讲师讲解了上次行业全国一等奖第一名的幻灯片,分析了其中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通过讲师的分析,我有了一些感想。
今天下午,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精益管理专题讲座。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关于 QC 项目评选的一些事项及标准,另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精益工具的讲解。我主要关注的是第一部分,讲师讲解了上次行业全国一等奖第一名的幻灯片,分析了其中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通过讲师的分析,我有了一些感想。
最近,我开始重新学习 Perl,尝试用 Perl 来完成日常的开发程序。
原因是前几天听第 27 期内核恐慌时,主持人提到了 Perl 6。然后吴涛说起 Perl 时,感情很复杂。我当时心想,我对 Perl 的感情也很复杂咯。首先是对今天的程序员来说,Perl 太原始了,与 Python 和 Ruby 等语言相比,更显古老。回想起来,自从我学习了这两种语言后,我就再没有正儿八经用 Perl 写过程序。而我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脑,是在 2007 年,那个时候我正好开始学习 Python,之后就没有碰过 Perl。
刚刚想在自己的 wiki 上做些笔记,发现网页的速度实在是让我有些伤心。平时访问还好,但要编辑一个页面就要等很长时间,让脑子里想写的东西都快要溜走了。而且本来我也没想写什么长篇大论,想要的就是马上编辑、马上保存,结果今天晚上的速度让我很难接受。
过去我在描述我的梦想时,提到过我想用 FVWM 来做我的窗口管理器。尽管考虑过几次 Gnome 和 KDE,但我最终还是决定不使用桌面环境。这两种桌面环境我都用过,Gnome 是我刚开始使用 Linux 的时候,我在 Ubuntu 上用的桌面环境。KDE 是我后来在 Gentoo 上尝试使用的桌面环境。相对比起来,KDE 比 Gnome 要漂亮,但我觉得 Gnome 比 KDE 要更加简洁,能让我更加的专注于工作。所以,既然我是个喜爱简洁的人,为什么不更简洁一步,使用窗口管理器呢?
上一篇文章中我说我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准备跑 UNIX 桌面。上周三电脑寄到,还没等拆箱,下午家中就出了急事,因此一直到了上周五晚上才开箱。
打开之后我首先看看默认的系统,是 Windows 7。我计算了一下系统性能得分,结果是 5.3,最差的一项是 Windows Aero 的桌面性能,其他的都在 6 以上。总体来说,性能差在了图形方面,还挺不错。按照一开始的计划,我打算在上面运行 FreeBSD 做桌面系统。我稍稍考虑了一下,没有选择备份之前的系统,这样虽然再次安装回 Windows 的时候回变成盗版,不过我现在有了比较充足的计算设备,也不打算在这台电脑上跑 Windows 了。之前我制作了 11.0-CURRENT 启动优盘,引导进去,开始的时候比较顺利。虽然没有无线网络,不过有线网络是没问题的,家里正好有网线插在台式机上,拔下来插到 X250 上就 OK 了。我过去用过两台没有网线接口的笔记本电脑,因此第一次觉得有线网络连接还是挺有用的。然后通过查资料,我能够用 iwm 来连接到无线网络了,这个开始不错。然后就是通过 ports 来安装了。问题出在了安装 xorg 上,安装完了运行 startx 启动后,第一次比较正常,切换到控制台似乎也不错,可之后再没有一次成功的。我安装了 FVWM,在退出了之后,屏幕直接就变黑了。我这时候才算是明白为什么论坛上人们不建议用 Intel 的显卡,因为有 VT 问题的含义。后来各种奇葩的问题都有,比如说周五晚上开机的时候出来内核错误,然后进入了调试命令行,根本不知道是系统的哪根筋不对了。那天晚上我觉得现在还不到在 X250 上运行 FreeBSD 的时候,就关了电脑,打算放弃 FreeBSD,明天装 Linux。
昨天要写一个简单的 Ruby 小程序,来快速的对一些数据做出统计。之前用的 Atom 来写的 Java 程序,缩紧方面的设置还需要重新调整。我觉得有些烦了,就干脆关了,用 Emacs 来写。
今天从 Daring Fireball 看到了这个链接,其中一句话让我觉得比较有趣。作者评价了新发行的 BBEdit 11 收费升级的行为,说自己觉得开心,理由是因为收费,开发者需要提供更优秀的新功能来升级,而不是进行一些小型的变动来应付用户。作者举例:开发者为了加入新特性,更换了 BBEdit 从 1989 年就工作到现在的代码,因为这些代码不支持这次新加入的特性。App Store 里的所有软件都不需要再次付费,与 BBEdit 的收费理念冲突,因此 BBEdit 准备从 App Store 下架,要求大家从 Bare Bones 的商店里购买。
今天下班后没有急着回家,而是留在了办公室读了一会书。我读的是郭初阳写的《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当初我买这本书,我觉得书的内容应该是讲述了现在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读起来应该很有趣。
最近我空余时间在读《孟子》。
在我初中时,家里就给我买了一整套此类读物。过去家里的藏书很多,但除了我很小时父母单位发的一套古代小说,让我父亲看了,剩下的多数是父亲上大学时的专业书籍,还有一些英文书籍,以及我小时候看的幼儿教育的图画书。文学类的书是从我上初中后开始买的。在这之前,我基本上是不读课外书的,除了感兴趣的基本计算机书籍我常看一下。那个时候,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时常对我们夸耀她过去的一位学生,说他知道的字多。她问他原因,他说他平时看小说,遇到不会的字,就一定要把它查出来,才继续读下去。我当时听到这里,就在脑中臆想,小说是不是就是出土的古人读的线装、繁体字的书呢?到了初中时学到小说三要素,我才知道自己当时错的是多么的离谱。
最近中央电视台在做关于家风的节目。内容是记者到处询问,无论是大街上随便找个人,还是某位名人:“你们家的家风是什么?”,然后记录答案。前几天还是这么个形式,我想也许过两天会有一期整合节目来总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