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一个类似co.mments的东西
co.mments关闭了好长时间了,我的Safari书签栏上还留着它的添加书签。我一直讶异目前市场上没有这类工具,相反,印象里coComment似乎挺火的。我在最早的时候分不清co.mments和coComment,后来发现coComment提供的是插件,非常麻烦,而且似乎还无法达到我的要求。同时我一直觉得co.mments这个工具应该是人人都喜欢的,因此当开发团队说要关闭这个服务时,我着实的吃惊了一把。
co.mments关闭了好长时间了,我的Safari书签栏上还留着它的添加书签。我一直讶异目前市场上没有这类工具,相反,印象里coComment似乎挺火的。我在最早的时候分不清co.mments和coComment,后来发现coComment提供的是插件,非常麻烦,而且似乎还无法达到我的要求。同时我一直觉得co.mments这个工具应该是人人都喜欢的,因此当开发团队说要关闭这个服务时,我着实的吃惊了一把。
今天例行清扫Google Reader上的订阅时,看到了瘾科技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再见,过去的美好时光;再见,柯达 Kodachrome!》当中说:
在2009年6月22日,由于生产成本过高不合乎经济效益,并且需要专业的冲印流程,全球仅剩下柯达在美国的一家实验室提供服务,柯达宣布终止拥有74年历史的Kodachrome彩色底片……
昨天写blog的时候回顾之前我写的比较短的文章,找到了这篇《无关时事,一个故事》,于是重新看了一遍,突然有了新的想法──原来国王才是最精明的。
国王给小孩们出的这道题目是什么呢?国王依王法管理年轻人,至于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能干的就干,不能干的就别干。很明显,国王给小孩们一颗煮过了的种子,就是告诉小孩子们我不想让你们真的种出花来。而一些自作聪明的小孩子,翻墙获得了正常的种子,虽然种出花来了,但不听话,只想着往外跑的孩子,将来不会容易管理。而能揣摩国王用意的孩子,在关键时刻才会“挺身而出”,接受采访,发表“心神不宁”的感受。
基本上自从我开始写blog一来,我就很少写短文(指字数在200~300字的小文章)。而常常在其它的blog上看到有人用100字就可以写一篇比较精彩的文章了,还是比较羡慕的。短文对于非职业blogger们是有好处的。在可以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文章写的越短,写blog所花的时间越少。这样就相当于节省了很多时间、获得了更高的效率。
6A的QotD功能延伸到了TypePad上了,似乎是挺早的事情了。今天看6A的CEO Chris的blog,看到最近的一篇居然是回答QotD的问题的。是CEO以身作则来推广公司的服务吗?挺有趣的。QotD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不知道该写什么的问题,主席Mena在回答flypig的采访的时候,比较明确的解释过这一点:
问:“每日问题”(QotD)为Vox解决了哪些问题?(对我来说,它解决了从何开始的问题)
今年四月份左右开始使用Movable Type之后,开始关注开发MT的公司Six Apart的一些产品,当时就接触了TypePad Connect(后面简称为TPC)。尽管我还不清楚TPC的功能,但从它的样子来看,它是一个对MT构建的blog的加强工具。TPC的后台有个评论列表,还有一些“未发布”、“发布”、“spam”之类的分类,我估计可以把blog的评论功能搬到TPC上进行整合,但介绍TPC的中文资料很少,我也没有确认。而且我那时对MT的了解还很浅,不太敢动模板,于是一直没再碰它。
近期算是中国互联网的多事之秋。前几天绿坝闹剧还没有了结,昨天又看到了央视曝光谷歌搜索含有大量色情淫秽内容的消息。其实自从长大之后,我对国内各式各样的扫黄的举动越来越感到困惑了。
大概从初中开始,学校里就开始教育我们要提防这类不良信息,媒体也差不多同时跟进,报道过类似的事件。基本论调总是浏览的人、发布的人做错了事情,违反了法律,受到各种各样的惩处。而我们也一度确实相信了这些话,就算浏览这些信息,心理也存有很大的内疚感。这种内疚感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渐渐减弱,不过在那个时候,我想我也可能会在记者面前说出“很黄很暴力”的话吧。
我很早就想写这么一篇文章了,本来定的题目是《我讨厌商业》,起因是听到了一句话。后来构思了一个多月,总觉得题目不是非常的适合,似乎话题也有点过大,而且其中的一些问题我还没考虑清楚 。但考虑到时间长了终究会忘,而且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也需要这个想法作为基础而展开讨论,于是就先把不成熟的想法摆在这里。
尽管我身边有朋友热爱论坛,多过热爱blog,但我总觉得自己越来越讨厌一些论坛了。
当然我并不是讨厌所有的论坛,而是讨厌论坛带来的“森严”的等级制度。论坛提供给管理员一系列权利来控制用户,如果管理员善用这些权利,论坛就会发展的欣欣向荣,讨人喜欢,如Ubuntu中文论坛;相反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为的划分用户等级的不涉嫌盈利的论坛,让我非常不解。
记不得到底是那一年知道洪峰这个人的了。最近感觉到自己对近期时间的概念弱了许多,我以为我在2007年偶然从网上知道了洪峰,但也不确定是不是06年或是05年。不过之所以听说他,大概是我在网上搜索TeX相关的资料找到他的吧。说实在的,他的那篇《排版、印刷和网络出版》写的是相当不错的,加深了我对TeX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