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快照

停止使用Plurk

其实这篇文章应该一个星期前就写下的。不过上一个星期都非常忙碌,于是拖到现在。从七天前开始,我就下决心不在更新我的Plurk帐户了。

网络上功能相同的应用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了。自从几年前由Twitter引领起来的微博,在短短的几年里,就出现了很多复制品。其中很多我都试用过,不过多数情况下都是用了几天后就不用了,我在正式使用Twitter前,就做过类似的事情考察Twitter、饭否、和叽歪de三家微博服务,最终确定了Twitter作为我的微博工具。我算是比较有环保意识的,我之后不再用的网络服务,如果可以删除帐号,我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删除了这个帐号。我有些朋友就会觉得多个帐号不压人,反正不要钱,就任由那个帐号荒废掉。我的想法是在不用服务的时候注销帐号,不仅为别人提供了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让生活更加融入网络中,结果是网络不再像从前一样,只是一种免费的娱乐器械。有些网络服务供应商可能觉得提供给用户注销帐号的选择,会导致用户的流失。可我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来看,提供注销帐号的提供商,不仅显得大气,还显得他们的服务更成熟。在我的那篇比较三种微博服务的文章里,叽歪de让不让删除帐号我忘了,饭否是不行,Twitter有这个功能。结果最后我还是选择了Twitter。而我在饭否上的那个帐号上的更新不超过一页,以后有想用liufeng作为用户名的人也无法再使用这个帐号了,不能不让人觉得很垃圾。

全Mac团队

今天讲一件我前天发生的事情。

这学期我选了一门《软件工程》课,课程要求我们组成5人或6人的开发小组完成老师布置的项目。小组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软件开发进行XP编程:小组中的一人充当用户,由他在老师给下的软件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充实,我们关于软件要求的问题也问他;另外的人分成两个小队,分配任务后进行结对编程。前天正好是我们小组约定第三次开会的日子。

Evil people use Firefox

标题里的话是昨天下午上《分布式计算》时老师说的。这老师经常爱与我们开玩笑,上次的玩笑是这个。作为一个Mac用户,和一个风趣的老师,他课上常常对我们说Microsoft的“坏话”,而IE作为Microsoft的标准“垃圾产品”自然逃不过他的毒口。

昨天听了他的这句话,我一下子想到了他在第一节课上给我们讲的几句片段。他说当他是我们这个年纪时,只有计算机系的学生才有机会使用互联网。那是个黄金年代,所有stupid的人都在互联网的门外。那时的互联网还是一个乌托邦,是一个用来连接不同大学的计算机系的工具。

理解

今天早上阅读Google Reader的时候,看到了徐宥最新的一篇blog文章《最终回国行程》。读前半部分的时候,只觉得“不厌其烦”的解释他一定要在近期回过的理由有点繁琐了。从语调上看,我感到了一点“请求”的意味。后半部分徐宥的行程安排,倒是满足了我对于大牛私生活的窥探欲,算是比较精彩。文章的最后一句说“希望读者能理解我的决定”,我就有点纳闷了。

当时脑子里的想法是,“徐宥之前什么时候用这种语气说过话呢?”从以下他之前写过的文章,就能看出一些来:[1]|[2]|[3]|[4]|[5]|[6]。

无关时事,一个故事

昨天看到吕欣欣在blog里写了一个关于国王的故事,我突然想到了另一个关于国王的故事。两者之间的联系仅此而已。

一个老国王没有儿子,要从全国所有适龄儿童里选出一位接班人。于是就发给每位适龄儿童一粒花种,让他们种,将来谁的花开得最艳丽就选谁做接班人。到了检验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手捧开着艳丽的花的花盆来应选,只有一位手中捧着空花盆的小孩被选中当接班人了。众人不解,国王得意的宣布,配发的种子都是被煮过的熟种子,这是在考验接班人的诚实。

我对电话的感受

今天整理已经两天没正式看的Google Reader订阅列表,看到李笑来写了一篇《如何拨打工作电话?》,看了之后感觉挺无奈的。不是说李笑来的建议不好,而是我觉得电话这种东西应该早就过时了才对。

电话确实给我们带来过方便。我现在对于电话最早的印象是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放学后和母亲坐公交车回家。到站后离我们家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母亲会在出发前给那时候公寓的传达室老大爷打电话,请他告诉父亲大概在几点骑摩托车去什么地方接我们。因为那时候只有公寓的传达室才有一部电话,小小的我对于每家每户都有一部电话没有什么意识,现在想到没有几年我们家就装了电话感觉是相当吃惊的。

信息过载的苦恼

似乎自从出国以来,我就受到了信息过载的影响。

出国前的家里从来没有装过宽带网络,那时在家里上网需要通过调制解调器,下载的速度徘徊在5KB/s。那时打开一个网页的速度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我喜欢用GoSuRF来打开多个页面,然后断开连接慢慢看。那时候并没有感受到信息过载。

学校应当使用跨平台软件

今天下午收到课程项目小组的邮件,多数人支持使用Eclipse来作为我们项目的开发工具,当时我就松了一口气。我今年暑假选了一门《软件工程》课,课程要求5到6个同学组成小组来完成老师布置的项目。课程不限用什么语言和工具来开发,只要支持软件工程,如重构、XP等操作的开发环境都可以使用,只要小组成员都支持就可以。老师预先批准的开发工具有Visual C#.NET、Visual Basic.NET和Eclipse/Java。其它的开发环境也可以,但要老师批准。

Plurk的优点和缺点

自从我开始使用Plurk以来,对比我一直在使用的Twitter,有了一些感想,写在这里。

首先我要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我一直在找一种形式来用在Plurk上。与之相对的是我们熟知的一些Twitter复制品,如饭否、唧歪de之类的。同样是继承了Twitter开创的微博服务,Plurk就能比它们更有创新。这也是我今天讲到的Plurk的优点。

Twitter的用户tweet列表的方法,是一种对用户的tweet的简单组织。按照时间顺序,用户可以非常方便的知道用户最近做了什么。它的缺点是对于用户的交流无法体现出来。在Twitter上几个不同的话题被同时讨论时,用户的回复就常常被误解:到底这条回复是针对哪一条tweet?这种方式一直被饭否、唧歪de简单的继承着。而Plurk独辟蹊径的用了按照线程排序的组织方式,这样一来所有用户的交流过程就被很直观地表现了出来。Plurk改用横向的时间显示方式,同一条信息的交流用纵向来表示。Twitter用户初次接触Plurk时会感到页面挺乱,不过熟悉后就能发觉这样非常有效率。通过鼠标滚轮来横向滚动也比在Twitter上不断的点“more”键翻页来得快。

第一节课的经验

今天上午我上了暑期课程中《操作系统》的第一堂课,这篇文章里的内容就是我在开课后20分钟内想到的。

从我学了不下10门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里,我发现每门课的第一节课都是最简单的。内容也相当单一,教授无非是介绍一下自己的办公室位置、联系方式、接待时间,以及课程大纲,包括课程内容,和作业、实验与考试的次数、时间以及占总成绩的比值。介绍完课程大纲后,有可能还剩余一点时间,教授会用来讲课程的第一部分,多数也是总括性的内容,不是很难。回想一下我上过的其它课程,估计所有的大学课程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