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我的摄影器材购买的经历(七)

回归索尼,回归全画幅

OM-1 和 长焦镜头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它的重量与视角让我有爱不释手的体验。但渐渐的,拍出来的照片总让我不大满意,特别是放大一点,立马感觉到很不清晰,噪点很明显。后来我渐渐的正视这个问题,它的画质,特别是在光线比较暗的时候,会感觉效果尤为差劲,因此渐渐的,心思也有所转变。

当时思来想去,我之前也玩过几台不同的相机了,其中让我感觉到最为幸福的一段,就是我第一台相机——索尼 A7RII 的那段时间。当时对摄影也不大懂,几乎从不用相机录像,手上也不过三两个镜头,但无论是拍照的体验,还是拍照的效果,都让我最为满意。我在那篇文章中也提到了那件我依旧印象非常深刻的事,就是在抵达神户的那天下午,我带着女儿在酒店的平台上玩,女儿边跳边挥动两只胳膊,我用这台 A7RII 相机,配上 FE 35 1.4 镜头,使用连拍模式,拍下了一系列效果非常不错的照片。这种体验在后来就不多了,之后的尼康 D850 单反相机,因为没有防抖,有几次都让我拍糊了,不由甚为沮丧。

或许是因为这种想法,加上 2024 年 2 月末那段时间正好在电商网站上看到了,我最终在 2 月最后一天下单了索尼 A7M4。现在想来有点恬不知耻,明明已经卖掉了两台索尼微单,终究还是吃了回头草。但话又说回来,个人玩家不就是图个开心自在吗?

随着相机一起买的镜头是适马的 28-70 F2.8,这个时候让我买原厂大三元标变感觉既有些负担,也不大想买。当然也会考虑镜头本身重量的问题,重量较大的镜头会让我望而却步。拿到货后依旧是贴上了美本堂的贴纸,然后晚上在家试拍了一下,不出我所料,拍出来的效果远超 OM-1。我对着窗外对面楼拍了一张,虽然用的 70 端,但放大后可以看到的部分媲美甚至超过 OM-1 用等效 200mm 焦距拍出来的效果,一下子这么大的差距让我比较无言。这一点其实让我比较纠结,M43 相机重量有优势,但要是可以结合上全画幅的拍摄效果就好了。只可惜,这属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剩下的时间似乎有点乏善可陈,这个镜头之外,我又买了索尼的 16-35 F4 镜头,它可以实现电动变焦的效果。我调查的时候,是拍 vlog 非常好用的设备,但最终证明了我终究不是这方面的料,拍出来的东西既不会让自己感觉愉悦,也不让我感觉有记录价值。曾经我在十一旗舰很难预约的南京博物院拿这个镜头拍摄,给我的感觉不是很好。或许最长 35mm 的视角,让我感觉不是很舒服,也或许跟南京博物院没有让我看到很满意的展品有关系。总之,我目前最常用的依旧是 28-70 F2.8 这个镜头。或许是它的焦段太过普通,我拍出来的照片依旧毫无美感。我考虑过添置 35、50、40 毫米焦段的定焦镜头,最终没有实施。

没有实施的原因依旧有些难以开口,就是我越来越少带相机出门拍照了。几年下来,手机的拍照能力发展的是日新月异。我买上一台手机荣耀 Magic V3 的时候,已经知道它的拍照比较弱,但当时心想我一直不在意手机的拍照功能,只要可以满足扫码的功能,对我就足够了。需要拍摄照片的时候,我有专业数码相机,效果更好。但后来几次旅行的经验让我感觉,除非是职业跟拍,作为旅行主题,又要考虑拍照片,又想好好游玩,这两件事情很难兼顾。我在旅行时遇到好的景色,往往第一个念头是担心以后没得看,就感觉拿起相机拍照,错过了第一时间用眼睛欣赏景色时机。而我拍的照片,在将来也只是偶尔翻起的时候可以帮助我回忆旅行时的场景,也并不是非它不可。还有一些游玩项目,背着相机去玩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担,特别是激流勇进等一些项目,一边顾忌相机的安全,一边想好好玩,也很影响游玩的情绪。当我很好的保护好相机,又势必无法用相机拍照,也让我感觉白白背着相机走了一路,又是让我心情不好。所以,为了更好的拍照效果,我置换了新手机,买了华为 Mate 70 Pro+,拍照效果虽说不是最顶尖的,但已经让我非常满意了,必须要用专业相机的场景已经少之又少了。遥想 2015 年我在欧洲渡蜜月,用手中的 iPhone 6 在梵帝岗、罗马、米兰、佛罗伦萨等地方拍照时的囧境(这段经历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所提及),专业数码相机甚至都不是必须品,而是我的玩具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在我写这个系列的第一篇之前,已经写了一篇文章,说我下单了 A7M4 相机。时间跨越了一年多,我都忘记之前写过那篇文章了。或许是因为那段时间的那种思绪,我开始写了个系列的文章。前几篇写的相对顺利,因为早期的经历既有趣,又令我印象深刻。后面的两篇逐渐的开始难产,因为我作为器材党,对当时手里的设备远没有开发完全。再加上当时设备还在手里,还没到卖的时候,回忆它的使用经历还是有些困难。光阴荏苒,我发现这个系列第六篇的草稿在 MarsEdit 里存了有一年之久,心想还是早点把它写完的好。

这两天,我把积压在手中的尼康 Z6II 和剩下的 50 1.8S 镜头给回收掉了,再次结束了我尼康佬的生涯。这两年尼康的相机对我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当我不再特意关注画质,相机的外形、重量等因素就成了占比较重的一些方面。因为有了 Z6II,所以对 Z50II 的兴趣就不那么高。Z6III 的价格目前依旧居高不下,而尼康的镜头的重量还是让我有点望而却步。相对而言,我更感兴趣的是 Z9、Z8、D850、D780 这几台,虽说不大可能会真的入手,所以我想近几年我不大会再次入康门。佳能相机的操控我一直没有完全内化,之前也只是对它的外形感觉心动。但佳门我最感兴趣的 R5II 的价格实在是高昂,加上 RF 卡口镜头的价格,也阻碍了我再买佳能相机。其实,近些年,我对松下相机的兴趣反而颇高,无论是 G9M2 还是 S5M2(X),都一度让我特别想购买。我没有用过色彩非常出色的相机,挺想体验一下松下的色彩的,还有 vlog 的效果。目前来说,还是体积和重量阻止了我。

我的摄影器材购买的经历(六)

M43 画幅初体验——奥之心 OM-1

2023 年 5 月 23 日,我在淘宝上买了 OM-1 + 12-40 F2.8 套机。同一时间在美本堂买了贴纸,这也算是我养成的习惯之一,在将来闲鱼出掉的时候,可以被少刀一点。

这是我第一次体验 M43 画幅的相机,从我买相机的时间看,经历了很长的一个过程。一开始我还是小白的时候,我对这些完全没概念。在用第一台相机的前后,也听说过“全画幅”这个词,但对它代表的意义完全不懂,而且我感觉我还没有到应该弄明白它的阶段。后来听到过“底大一级压死人”这句话,也看了 CamLogic 的闫炜做过一集讲画幅的节目(YouTube 视频,国内或许在优酷能看):

虽然他讲的娓娓道来,但我看了之后仍是云里雾里,只是知道了相机画幅越大越好,具体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我也不清楚。还在_视频大拍档_看过一期节目,不是一集专题,因此现在我也不好找到那一集了,内容是视频大拍档的主理人特里跟几个小伙伴在山上拍照,同事对比不同品牌相机。其中跟一个小伙伴说起他在用来拍视频的松下的 GH 系列相机的时候,小伙伴嘲笑他 M43 画幅的 CMOS 大小就跟大拇指盖一样,那次对我的印象也是特别的深。但对于其中的原理,以及带来的结果,我完全没有直观的印象。

在之后选择相机的过程中,我也偶尔搜到过松下 G9 这个型号。虽然是微单,但他同单反一样有一块传统的肩屏,造型也跟单反相似。得知它是 M43 画幅,我就没有过多的关心,总之,不论它从外观上,还是性能上,都没有在我考虑的范围内。奥林巴斯相机就是完全不了解,有一次在大马猫本的视频里看他演的,说之前他是奥巴用户,但具体的情况不了解。之后有一个时期,我对富士 X-T 系列的外形产生了兴趣,虽然它是 APS-C 画幅的相机,但要不是新款实在是买不到,我差一点就入手了。

我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对 M43 产生兴趣的呢?大概是 2022~2023 年我听说了“计算摄影”这个词开始吧。相机、镜头的重量、防抖功能等,都让我有所震撼。B 站上有一个视频(《2022年相机防抖天花板,我许愿手持30秒,防抖的神说:不行,至少四十秒》),是真的给我带来了震撼,里面用的相机就是奥林巴斯的 OM-1:

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刚看到奥之心发布了 OM-5,外观很抓眼,B 站上 UP 主_蘑菇猫-_ 发表过一个视频《奥林巴斯om5全面体验》,讲了他使用 OM-5 外出的经验,里面对于相机系统的重量和体积的描述也看得我相当相当的心动,包括他用小隼的快拆把相机挂在身上的携带方式,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完美。大概从这个时间段,我第一次认为 M43 相机也是一个比较可以的选择。那段时间我对于相机的重量比较苦恼,总感觉重量上让我有些不愿意往外拿,因此我特别想换一个可以轻便携带的相机。这些视频对奥林巴斯相机的轻便性的描述,让我感觉很是羡慕。

之后就是决定要买哪一款的问题了。调查了奥林巴斯的页面,查看当时在售的几款相机。E-M1 Mark III 评价不错,但属于比较老的版本了。OM-5 已经将它的功能全部纳入,并且放进了外观更漂亮的 E-M5 Mark III 机身。OM-1 也挺吸引人,在当时是除了方块机的顶级机身,就是价格更高一些,然后跻身更大。我一度就想买 OM-5 算了,但最终放弃,原因让人心情难受,一是 OM-5 仍旧使用旧的菜单,在网上被评价做的挺差,很多功能逻辑混乱,而 OM-1 使用的是新设计的菜单,比过去要强很多。第二点是 OM-5 依旧使用 Micro USB 接口,而不是当时已经基本普及的 USB-C 接口。相机好像不给充电器,因此我将来如果不另购充电器,需要在机身上插线来充电,而要找一根合适的 Micro USB 线也不是很容易了。

我的摄影器材购买的经历(五)

尼康佬的坚持——尼康 Z6II

终于等到了 2020 年双十一,我买入了尼康 Z6II。这个时候卓美网的网站已经找不到了,我是在京东的尼康自营旗舰店购买的,售价 13799。当时手上还有两个佳能 E 口的镜头,想用尼康转接,省下买镜头的钱,于是斥巨资买了 Fringer 的 EF-Z 转接环,1600+ 的转接环也够贵的了。

买这个相机的具体原因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是当时已经特别特别的厌烦手中的 5D4。或许是相性的原因,我一直没有对 5D4 感到顺手,不管是操作界面逻辑,还是快门的声音,用上去没有多少愉悦感,还有视频录制文件大小的限制等等。我把部分问题也归结于它是一台单反,在 2020 年,相机领域,微单已经全面超越单反,佳能、尼康也都推出了自家的微单产品。网上看消息,除了价格因素,没有人会再推荐新买一台单反。可以这么说,我之前在用 D850 时不习惯的地方,对 5D4 都适用,何况还有操控方面不习惯的原因。

尼康 Z6II 是我在 618 期间就想买的相机。当时受了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之前我用过尼康单反,加上我从网上了解尼康的情况,让我对这个品牌很有好感;二是第二代机身升级了双卡槽,存储安全进一步提升;三是我看到了 Linksphotograph 的一些视频,有了一个用的很好人的例子和示范,让我感觉到跟着他学我也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我也考虑过转接,Z 卡口是口径最大的卡口,应该也是兼容性最好的卡口。在买的时候,我其实还看过佳能的 EOS R6,十一期间在西安旅游的时候看到有人带着用,心中还有些嫉妒。EOS R6 的翻转屏也是我特别羡慕的一个点,之前买 5D4 的时候,考虑过 6D2,也是有翻转屏的因素。当时没有购买的原因记不清了,估计除了当时在用的佳能原因外,就是价格问题了吧。

上面说到我一开始买 Z6II 主要是想转接,而且我手头上有 2470 和 35 两个佳能口的镜头。从网上看转接环的评测视频,Fringer 的环的性能最好,于是我买相机的同时也买了 Fringer,现在回想起来印象还比较深,收到的那天我们一家要去黄河边上玩,转接环按上后不工作,相机快门发出奇怪的声音,屏幕上也有错误提示,具体错误信息我也记不清了,导致我在出去玩的时候心情还挺沉重。好在回家后我研究了一番,给转接环升级了一下固件,总算恢复了。因为我那个时候还没有 Z 卡口的镜头,因此如果转接环不好用,我连测试相机是否没故障都做不到。

另外,Z6II 也是我第一次贴了美本堂贴纸的相机。第一次操作的时候紧张的就像给手机贴膜,恨不得有个线下门店可以帮我弄好。结果折腾了一个晚上,效果还算不错。

这套组合用了半年左右,期间主要是拍照为主。从使用角度来讲,重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可能比单反轻个 100 克,体验上没有很大的感觉。外形上看,其实是有点不大协调的,转接环就超过 1cm,加上单反的镜头显得镜头特别长,也导致重心有些靠前。相同的 2470 镜头,装在 Z6II 上面和 5D4 上,显得更加突出。加上转接环,35ART 感觉也没有短多少。对焦速度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机身的性能比 5D4 更加出色,眼部对焦、机身防抖,让拍照的成功率提升了很多。

这段时间,因为有山航的随心飞,我和妻子在周末去了不少地方。我因为星斗大叔的视频,找到了内啥,在上面租过几只尼克尔原生 Z 系列镜头。去成都的时候租了 Z 24-200mm f4-6.3 VR,和妻子去西安时租了 Z 24-70mm f2.8S,第二年 4 月份去兰州的时候租了 Z 85mm f1.8S。这几次使用原生镜头的经验,确实会感觉手感、对焦速度更好一些。于是,在 2021 年 4 月份买了尼克尔 Z 50mm f1.8S,在 618 买了 Z 14-30mm f4S 这两个头。现在回想起来,我感觉两个 S 头其实都挺有分量的,比如我目前还在手里的 50,接上 Z6II 还是沉甸甸的。虽然这样,出远门的时候还是大变焦比较方便,因此这段时间,2470 拍出的照片还是出现的挺多的。

我的摄影器材购买的经历(四)

71 年入国军的消费降级——佳能 5D4

2019 年 5 月 28 日,在买了索尼 A7M3 不到两个月的时候,我购买了佳能 5D4。从我在 Day One 里的记录,我看到我是在卓美网下单买的主机,价格比买 A7M3 还要贵上一点,16800 元。同时在京东购买了 50 1.8 STM 镜头、CF 卡、读卡器、屏幕贴膜。又是一笔大的支出。

上一篇文章里写我现在已经忘记了换到 5D4 的原因了,结果看到之前日记里写过了。在日记里写的是,索尼的镜头中,我能负担的起的就只有 85 1.8,其他的价格我看着也比较难以负担。虽然索尼可以转接,但是可以转接的镜头价格也不便宜。佳能二手镜头的市场保有量很大,从网上可以淘到很多便宜的镜头。但其实我心里清楚,其实还是一张 5D4 带一个红圈镜头的照片打动了我这个相机颜狗。在买前我也纠结过,是买 5D4 还是 6D2,那段时间在知乎上也看各种回答,看到了平老虎对这两台机器的看法。他是一个资深的佳能用户,对两台相机的评价也很中肯。其实对我而言,5D4 和 6D2 都属于功能过剩的。6D2 更轻一些,还有我从来没用过的翻转屏,当时我很眼馋,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更高一档的 5D4。

拿到相机后,我给女儿拍了几张测试,拍人像确实很不错,肤色很漂亮,50 1.8 大光圈拍出的焦外也很好看。然后到了 5 月 31 日,女儿随着马上要去的幼儿园,前往植物园参加了六一节的活动。我带着相机拍摄了全程。印象里 5D4 + 50 1.8 重量还可以接受,但现在回看照片的时候,有一组女儿在前面跑我跟在后面联拍的,发现对背影的对焦还是不大行。画面中人多的时候,对焦方式我还是不大熟练。不过总体来说,只要对上焦,拍的结果还是很好看的,只是到了傍晚天色暗下来,拍出来的还是有不少糊片。之后,6 月 3 日送我闺女第一天上幼儿园的宝贵照片,也是用这套相机来拍的。6 月第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带母亲去了烟台玩,这台相机第一次在海滩上被一个不认识的小孩泼了一把沙。虽然 5D4 有一些三防性能,但军舰头的部分是比较特殊的材质,沾上土之后很难弄干净,这让我很不舒服。5D4 的机身就有 GPS 的功能,但我可能是还没有学会,这段时间的照片都没有坐标。

11 月份,应该是在当年的双十一期间,我在京东购买了魔爪 AirCross2 稳定器,希望可以拍一点视频。为此我也上网进行了些许研究,发现 5D4 虽然可以录制视频,但录制输出的 MOV 文件超级大。魔爪配 5D4,压力也不小,调平起来很困难,举着对我的胳膊的负担也挺重,因此,这个稳定器一直到今天,使用次数两只手都数的过来,而且从来没有拿着出过门,也基本让我放弃了拍视频的兴趣。

此外,在这年的双十一,我还买进了 佳能 EF 24-70mm f/2.8L II USM 镜头和适马 35mm F1.4 ART 佳能口的镜头。24-70 是最有名的标变,平时我是舍不得买的,不过看双十一有折扣,价格低于了一万(9859 元),就咬牙买下了。适马 35 是我还很怀念 35 的这个焦段,花 3799 元也算是搂草打兔子。不过看那段时间往后的照片,用 35ART 拍的照片很少,基本上都是 24-70 拍照,应该是这种标准变焦日常用着很舒服。根据我的照片记录,12 月份才开始有 35ART 拍的照片,基本上是我上班路上扫街随便拍的,或者我和孩子两人一起在家的周边玩的时候拍的一点小记录。一些需要记录的场景,还是 24-70 用着保险。

我的摄影器材购买的经历(三)

昨天晚上刷 B 站,看到了 CamLogic 相机逻辑(在 B 站账号名改为了 LifeLogic)出了一期尼康 Zf 的评测。CamLogic 是非常传统的相机节目了,我之前在懵懂的时候看过很多期,也有不少收获。看到了闫炜这一期的评测,倒是说出了我对 Zf 的困惑——既然有了拨轮,为什么还要加上 PSAM 档位呢?本来我对 Zf 还挺好奇的,虽然我应该不会买这种复古造型相机,因此没有看很多使用方面的评测,但之前在油管上看到 Tony Northrup 的短评,才得知 Zf 的操控逻辑是这样的。

几年前我看富士相机的评测时,看到了它的模式选择方式,弄明白后就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光圈、快门、ISO 三个拨盘,都调在自动上就是 P 档,单调快门、光圈就是 S、A 档,三个都调了就是 M 档,清晰明了,还夹杂着巧妙。尼康 Zf 的这个操控逻辑,感觉就是为了复古而复古,弄一个开关在那里但却不起实际作用,让我心情就想买辆众泰改装成保时捷一样,硬蹭!

短暂而可惜——索尼 A7M3

2019 年 4 月 6 日在卓美网下单,价格应该在 13000 元。从淘宝上买了 FE 24-105 F/4,价格比卓美低一点,7530 元。根据之前 Day One 上的记录,4 月 7 日 周日收到了货。当时下午我在单位加班,接到了顺丰小哥的电话,等我赶回家,它们已经在家门口等着我了。同时下单购买的还有一张 128G 的闪迪 UHS-II 存储卡,价格也很贵,赶上之前 D850 上用的 XQD 卡了。

选择 A7M3 的原因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上一部机器我用不惯,在上一篇文章里也说过了。而 A7M3 可以说是当时市面上最强的微单之一吧。那个时候我看了一些 B 站上的 UP 主,特别是永远那么远,当时他还在戴口罩 cos HongKong Doll,主力就在用 A7M3 摄影。有个视频讲他为什么出掉了 A7R3,买了 A7M3。我当时也想拍些视频,D850 的视频追焦不是我这种业余玩家能搞定的,因此我更倾向于 A7M3。A7R3 是像素机,对后期的压力更大一些,因此也坚定了我买 A7M3 的想法。

我的摄影器材购买的经历(二)

昨天晚上,从优酷上找到了影像新势力的账号,找到了他们的『索尼微单“色”南法』系列视频,一共六集,春卷、隋晓龙、Oliver Jiang、陈京四位去了法国南部,在一些景点用现场拍摄的形式,生动幽默的展示索尼 A7RM2 相机的一些特点。我猜视频一定有索尼的赞助,也可以说是他们四人给索尼打的软广,但也不妨碍我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许久不用优酷,我找不到视频的具体发布时间,只看到了 8 年前。从昨晚到现在,重新看完了这六集,真是深有感触。当时索尼的微单相机正处与改变摄影生态的初期,明眼人已经看出了苗头,却是我走向摄影弯路的开始,也不得不说我开始研究摄影的时间点不大合适。

49 年入国军——尼康 D850

2018 年 5 月 27 日在卓美网购入。之前在博客里写过这次的经历,从日本回来没几天,我就参加了公司组织的一次培训+考证,在青州市,为期半个月。那次考试压力还是挺大的,我在学习之余,天天看的就是相机的评测。比如 Gege Xu 的这个视频,我还有印象当时我看了好多次。还有星斗大叔的视频我也反复看了好多,当时他还是坚定的尼康党,我想对我偏向尼康有很大的影响。

回去翻了翻之前写的博客,这篇文章比较详细的描述了我换相机的理由。总结下来,一是 A7RM2 的续航差些,二是 EVF 我用不习惯,三是 FE 卡口的镜头价格较贵。现在看来都是理由。A7RM2 随箱给了两块电池,倒替着用对我来说一天拍摄足够了;OVF 的确所见即所得,但在大晚上你更看不清楚;FE 镜头是贵,但尼康金圈、佳能红圈镜头,贵起来也是让人肉疼的。我最终选定了尼康 D850,一定也是看中了它好看。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在犹豫是买 D750 还是 D850,现在虽然忘了是几月几日,猜测是 5 月 23 或者 24 日,那个上午我在办公室工位上反复犹豫,最终也在妻子的安抚下,下单了 D850 和 50 1.8G 镜头。没有选 D750,因为 D850 是我能咬牙承担的起的旗舰,而 D750 的军舰头还不极致(因为还有闪光灯),模式切换还是转盘而不是三叶草按钮。我就是在这些主干之外的地方找原因,反正就是不关注拍照性能……

我印象里是一个周五收到了快递,晚上在家开箱,第一次体验了它沉甸甸的手感。也开启了我“换门伤血”的旅程。因为之前装 A7RM2 的白金汉包不合适了,装不下 D850 这个大家伙,我连包都要从闲鱼上出。索尼机身出的挺顺利的,55 1.8 ZA 也挺好出,相反我最喜欢的 35 1.4 不是很受欢迎,在闲鱼上挂了挺久,有人在上面跟我说,现在适马的头很锐,已经超过索蔡这支了。后来拖了挺长时间才卖了出去。

但是,拿到 D850 的体验是远远不及拿到 A7RM2 的体验的。现在挺好理解的,从 0 到 80 的体验当然要远好过从 80 到 85 的体验,况且 D850 也仅在操控、手感、续航上比 A7RM2 强,拍照体验、拍照效果甚至比起 A7RM2 也有差距。

我的摄影器材购买的经历(一)

时间过的真快啊,自从我买了第一台相机到现在,可以用时光荏苒来形容。我在浏览过去写的关于购买拍照器材的文章的时候,常常感觉到记忆的模糊。有些事情,我记忆的时间跟我文章里记录的时间总会有莫名其妙的出入,最终不得不感叹时间的奇妙。在这次购入新相机的时候,我想写一篇文章来记录我至进的买相机的经历。

我的购买相机(以及拍摄设备)经历充满了冲动、后悔、犯傻、痴呆,导致这条路差不多全是弯路,特别到了中段往后,可以说是亏了不少冤枉钱。其中的原因我自己也有了充分的认识,就是自己是个玩器材的。在研究、由于、对比、购入、使用的过程中,纵使让我走了不少弯路,但终究给我带来了不少快乐。当然,我坚决相信这样是不好的行为,回首过去,我无比希望自己是某一个相机品牌的忠实粉丝,如果我能坚持一个品牌使用,当中肯定不会亏那么多的钱。而我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把全画幅相机御三家全都玩了,还涉足了 M43 领域,这弯路可是绕的很远。

因为时间跨度有一定距离,我从我的购买记录以及曾经的记录中整理了一下,以时间先后排列。

索尼 A7RM2

2015 年 10 月份购自澳大利亚,这可以说是我拍照梦开始的地方。在此之前我什么都不懂,虽然对电子产品有喜爱的情绪,但对从前没有涉足过的领域也没有提起过兴趣。在此之前我在加拿大上学期间,摸过一次单反,是我一个室友某天心血来潮,买了一台,忘记品牌与型号了,我陪着他一起短暂研究过。当时我可以说没有任何钻研的兴趣,也没感觉到自己有拍照的需求。还有一次跟几个同学去 Banff 那周边自驾游,通行中有个男生爱好摄影,路上拍的特别认真,有次坐下休息时可能兴趣上来了,给我普及了一下单反的知识,现在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问我单反和手机、卡片机拍照有什么区别与优势,然后告诉我答案是单反拍摄对影像干预的小,因为原理简单,所以有更高的素质和调整空间,我反正是这样理解的。

2015 年 5 月 18 日我们举办了婚礼,在 5 月 21 日至 6 月 3 日我和妻子前往欧洲法国、意大利、瑞士三国旅游渡蜜月(中间短暂停留过几个小国),这应该是我买相机的起源。现在我依旧有些许后悔,这种机会可以说是一生一次,今后还有没有可能再去欧洲走一走也很难说。走之前我有点犹豫,是不是应该买个好一点的相机,保留一些照片,以便将来回忆?但当时我对拍照一无所知,对于要买什么样的相机一点概念都没有,婚礼筹备也很忙,没有心力去钻研,心中也犹犹豫豫,没有下定决心,也想着或许到了目的地购买是不是会便宜一些,最终还是没买。出去的时候,我带了一根自拍杆,用当时在用的 iPhone 6 拍照;妻子拿的我送她不久的“自拍神器”卡西欧的那款相机,就这样的出发了。我们报的旅行团,团里有两个人都带着相机,一位东北的哥们带的就是索尼的微单,型号可能就是 A7RM2,另一位大哥背着一个大包,装着佳能单反和好几个镜头。

旅游中没几天我就后悔了,当地的风光特别漂亮,建筑也与国内有很大差异,特别是一些很有历史的雕塑、壁画,我的手机完全不够用。我还有印象,在佛洛伦萨的老宫,就是美第奇家族的城堡,有很漂亮的穹顶,上面画着很复杂的壁画,我查了后来写的游记中形容的是“每一面墙上都有非常有年份的壁画,每一幅壁画都是艺术,都有一个故事在里面,整个走下来信息量非常大”。我想拍下来,但手机怎么也拍不全。队里用索尼微单的哥们,好像用的全景模式,卡啦卡啦的边拍边移动相机,似乎效果很好。在经历了几次让我比较失望的拍摄之后,我当时就想在那边下单,印象里在瑞士也进去过一家卖索尼微单的店,规模不大,我也看不懂,但看价格偷偷换算一下,并不比国内要便宜。事实上,目前照相机基本上都是日本品牌,在欧洲的价格并没有优势,最终没有购买。

回家后我就考虑买相机,当时在网上到处学习器材知识,是零基础开始的,有很多概念都不懂,只能一点一点拱。当时看的比较多的是什么值得买,里面大家分享的使用经历,在相机这个品类里还挺丰富的。一开始我也是比较克制,也对比价格什么的,当时看上的是富士的 X100T,一是外形很抓,二是价格也行。当时对等效焦距什么的都不懂,看了很多评测文章,对混合对焦还是很新奇的。后来放弃了这个型号,因为我感觉既然要买个好一些的相机,最后买回一个不可换镜头的相机,和之前买的卡片机有什么区别呢?然后继续调查,最后选了索尼的 A7RM2。选择的过程我记不清了,也是看价格、推出的年份、评价,有些名词我也不懂,尼康佳能更是基本上没大接触过结果当时就走了这么个路。现在回想,如果能一直走下去会很好,可惜……

调查一番价格后,妻子的同事那段时间去澳大利亚旅游,看了那边的价格,换算过来很合适,于是就托朋友带回一台机身。有了之后,不等同事回国,我就同步的研究起镜头,根据自身经济实力以及网上的评价,然后比了各种网上渠道的价格,在国美下单了索蔡 FE 55 F1.8。到今天依然是非常经典的一颗头,不得不再次感叹我当年的运气。等拿到受之后,一边学习一边摸索,有些概念根本不知道去拿里找,比如怎么对焦。对焦模式这些在不明白基础概念的时候,说明书都看不明白。先用中央单点对焦,半按快门再构图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用这种方式拍照,并且自我感觉良好。

看到我的博客文章,在 2016 年 6 月份的时候,我考虑购买第二颗镜头,原因是 55 在室内拍摄很不方便,拍媳妇拍不了全身。然后经过了反复的调查研究,最终在卓美网上下单了蔡司的 Loxia 35/2 手动镜头。一些过程可以看看这篇文章。说起卓美网,它的现况令我唏嘘。我就是在买 Loxia 的过程中发现了卓美网这个网站的,网址也特别好记:zm7.cn。从那之后,它就是我买拍照设备时比价的必备网站了。但没想到几年之后,这个网站没了。虽然说在京东上还有卓美的店,但自家的网站没有了,让我一度比较担心它的经济状况。我在搜索的时候,好像在小红书看到一个卓美马姐的账号,不确定之间有什么关系,也跟她留言问卓美网站怎么样了,她留言让我私信她,我也没有继续问。总之这也是让我感觉时光荏苒的原因之一。

在收到了 Loxia 之后,它就成了我的挂机头,小巧、焦段合适。虽然是手动对焦,但经过练习,结合放大五倍的对焦辅助,用起来感觉也挺不错的,慢慢的也能上手了。我在 NAS 里翻了又翻,很可惜 A7RM2 时期拍的很多照片都遗失了,我现在很难回忆起当时都用它拍了什么了。

转年来到 2017 年,我们一家三口计划年底去三亚旅行,我也在思考到时候带什么器材去。拍小孩子的时候,用手动对焦肯定是不大合适。那段时间,影像新势力 NTImage 出了一些索尼 A7RM2 的视频,四位摄影师还一起去了南法,视频兼具内容信息与娱乐效果。这个系列我猜跟优酷有协议,目前只在优酷上上线了,刚才又回顾了一下,还是很好看。其中有一集,四位老法师为演示 A7RM2 的五轴防抖,比赛看拍的清晰的前提下谁的快门最慢,当时他们用的镜头就是我之前考虑过的 FE 35mm F1.4 ZA,同样是 35mm 焦距,有自动对焦,看他们拍照的效果也很好,于是我又对那个镜头动了心。于是在闲鱼出了 Loxia,在京东上 9000 多元购买了 索尼的 35 1.4 ZA。去三亚前夕刚收到,基本上是到了三亚才开始摸索它的性能。

购买 A7M4(脑子不清醒,一些胡言乱语)

今天凌晨时分,可能因为昨天晚上喝了酒的原因,我在拼多多上下单了 A7M4,并决定不再犹豫与纠结相机的事情。索尼不是完美的选择,当中也存在一些意难平,在此记录一下。

M43 的不足

自从去年十一前后入坑了M43画幅之后,我对M43镜头群的重量与体积深深着迷。从网上的评论上来说,M43也是一个可玩性比较高的系统。平时拿来拍拍也感觉不错,但问题出在几次出行大范围拍照数量很多的几次上。我这几次的体验是,M43 拍出来的照片不经看。当在 Lightroom 里面把照片放大后,问题马上就特别明显:一是暗光环境拍摄噪点很突出,我第一次感受到小底相机的高感问题,过去没用过,体会还真是不明显;二是像素不足,特别是在博物馆拍的展品,往往无法在充足的光线下拍摄,因为人群关系也无法靠近拍摄,所以时常想放大拉近了看。这时候发现拍出来的东西一团模糊,就会非常有挫败感。

OM-1 的底小,加上 2000 万像素的分辨率,我这次在海昏候墓拍一些细节比较多的展品时,已经打开了 5000 万像素摇摇乐,算是稍稍解决问题。但是,摇摇乐需要耗费时间合成,还有无法合成的几率。甚至在我用长焦镜头的时候,合成失败的几率高达100%,无论我是手持还是用三角架,这一点用起来就尤为难受了。另外,用了2000万像素的底拍照,后期二次构图的空间也基本没有。

重量

M43 的重量优势实在太突出了。如果让我说 M43 有什么地方让我最舍不得,那一定就是重量了。过去我对自身的承重能力不甚明确,看网上说的重装器材党心来还挺羡慕,直到我带着 D850+2470 去香港被教育了,肩膀的被摩出的伤口让我认真考虑起重量的事情。从香港回来一段时间,我都懒得带相机出门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我买的 OM-1+1420 F2.8 套机一开始还没有让我感觉到重量的优势,后来我买了松徕的 35-100 F2.8,那重量比 1420 还轻,连相机用 Peak Design 腕带吊在手腕上,一点都不缀手,就像过去拿了一个卡片机一样,简直太舒服了。目前手中的全幅 Z6II 相机就比较重。虽说比上一台 5D4 要轻,但在微单领域里面依旧算重的。

心动

这次让我心动的是 G9M2。我在买 OM-1 的时候,也看过松下的相机,当时可能 G9M2 还没有出,但我当时对松下还不算有很好的认识,没有选择松下的相机。松下对焦是弱项,这一点理解起来很直观,但网上的 KOL 们说的色彩、Vlog、操控则比较抽象,让我比较难以体会。而且,当时买奥巴的想法也是因为OM-5引起来的,所以就没有考虑松下。现在则有些后悔,因为前两周想用G9M2的感觉特别的强烈,我想多少有松徕镜头给我的好感,其次就是我心中死灰复燃的摄影梦想吧。

从功能上说,G9M2 真的比较炫。一方面,松下相机的传统艺能,如色彩、操控、Vlog、防抖、固件升级等特性都被人们津津乐道,视频上的高质量也是很多视频称道的点。机内套 LUT、可以外接 SSD 这些也让我神往。目前,唯一的购买障碍似乎就是缺货、加价。

顾虑

但网上并不全是对 G9M2 的正面评价,有人说松下现在重心倾向全画幅,G9M2 用跟 S5M2 一样的模具就是证明。这个结论导致的后果就是 M43 会越来越式微。这个结论我无法验证,但目前网上也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我这两周也在不断观看G9M2的评价视频,越看越是想买,但有三个点一直让我无法下定决心:

  • 一是高感。我目前的 OM-1 的高感画质就非常一般,上面也说过了。G9M2的像素多了400,对画质可以提升多好,我感觉也不好说。
  • 二是重量。OM-1 的重量算是比较低的了,G9M2 的重量是 658g,高于 A7M3,与 A7M4 持平。
  • 三是 OM-1 已经是奥巴的旗舰了,换成 G9M2 可以有多少的提升,我现在也是说不好。网上说的也是莫衷一是。现在来说,奥巴和松下也是各有千秋,奥巴差的可能就是前景吧。这段时间里面,我反复在马上就要买了和不买了,就好好用 OM-1 之间徘徊。

在过程中,我在网上(似乎是色影无忌论坛)上看了一个说法,说这个时代,用 M43 拍和用手机拍有什么差别,我听了之后感觉说的也有道理。还在 B 站一个松影俱乐部的视频中介绍两者之间的区别,说到普通人就买 S5M2,G9M2 是给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高级用户准备的,我感觉说的也有那么点意思。有了这么个念头后,我也隐隐把 S5M2 纳入了我的考察范围。网上对它的评价,有80%都是正面的,剩下的 20% 说它的对焦还差点事,但它的长板,也就是色彩科学、操控这部分都是大家承认的。但有几个点一直阻碍我对它下手:

旧照片的洗礼

上个周五的中午,因为我在单位食堂的秤上称了一下体重,想起第一次去三亚,在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玩滑杆,需要确保 100kg 以下才能玩,尽管我不确定,但我还是在告知书上填写了 95kg 的事情。时间过的很快,我现在都不大确定是哪一年第一次去三亚了,于是吃完饭,就在手机上翻看之前的照片。

自从我买了专业的数码照相机,基本上每次出游,特别是出市这种的,我都会用相机拍摄很多照片。这次,翻看旧照片,看到了很多之前用相机拍的。然后看一下相机的参数,有些照片竟然不是我认为的相机拍出来的,时间有些错乱感的同时,我也不禁感到惊讶——我当年拍的照片,当时不觉得怎样,今天再看竟然出奇的好!而我现在用手上的尼康 Z6II 拍出来的照片,却时常让我感觉拍到了屎。

我之前经手了机台相机,除了第一台索尼 A7R2 之外,没有哪个是让我觉得非常顺手,甚至拍出了感情的。我今天也时常回忆我的那台相机,虽然我可以肯定,它的一些基础的功能我都没有用明白。毕竟是第一台相机,刚拿到手时什么也不懂,看说明书也不得要领,都是摸索着来。现在还记得我试出来的第一个技能,是先中央对焦再构图,当时也不知道这个名词,反正这样弄焦点是我期望的位置,以至于我养成了习惯,一直用这种方式拍照。后来看网上视频看得多了,才学会这些名词。至于怎么用 A7R2 直接选对焦点,我一直没研究,之后一直到我下一台相机,有了对焦拨杆,我才慢慢的放弃了先对焦再构图的拍摄方法。

现在犹记得我买了蔡司 Loxia 35/2 手动对焦镜头,现在还依旧想起它,一度想等经济条件允许后再买一个这样的头。我第一个镜头是很普遍的 FE 55/1.8,后来感觉在日常给孩子拍照的时候距离不够的情况,于是就想选一个 35 的头,翻了无忌后选择了这枚手动的镜头,当然跟蔡司的牌子有关系,也和大家的好评有关。买来之后苦练手动对焦,那时还是纯小白,自己摸索着让 A7R2 放大对焦点来确定对焦,峰值对焦的功能还是我卖掉这颗头之后才学会的。这枚蔡司的手动头,对焦的体验十分好,对焦环阻尼是我在其他头都没有体验过的。后来看了影像新势力的一系列视频,里面对索尼的 35 1.4 Distagon 镜头有不错的评价,我于是就对这款镜头比较心动。之后找到机会,我在第一次去三亚前,把 Loxia 卖掉,买了索尼的 35 1.4。

这个镜头后来成为了我最常用的挂机头,不过直到 2017 年 11 月上旬去三亚,我才第一次让这一整套索尼的设备正式派上用场。那一次我们买的是晚上的飞机票,到了三亚要晚上九点多,提前预约了机场近处的一家酒店临时过夜,酒店叫车把我们接了回来,到了之后发现很安静、房间很大。第二天我醒了睡不着,就上网看各种相机有关的视频,学会了峰值对焦等一些设置,也对手中的这台 A7R2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次在三亚,我基本上都用这一枚镜头,后果就是遮光罩被磕了一个小伤口,让我挺心疼。那一次其实也拍了不少满意的照片,大光圈虚化拍出的人像其实很棒。到此为止,我一直没有嫌这枚镜头沉,虽说它在索尼那时的镜头序列里,算是体积比较大的了,但或许是微单系统,没有给我笨重、头重脚轻的感觉。至于镜头的成像,网上很多人不是很满意,对我的水平来说,我是看不出什么问题来的,自己拍的很开心。

时间转头来到第二年(2018 年)4 月初,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踏足日本关西,在那次依旧是这套组合拍到我满意的照片。我们的行程第一天是京都,主要游清水寺看樱花,那时的印象还不深刻。第二天我们到了神户,我在日本呆得最舒服的城市,我的印象很深。下午抵达,我们在酒店餐厅喝点饮料休息,女儿吃饱了跟我在外面玩。海风吹过非常舒爽,我福至心灵第一次把相机打到连拍模式,冲着女儿按了一阵快门,把女儿玩耍的一系列动作连贯的拍了下来。得益于索尼优秀的对焦能力,这几张照片基本上没有一张对不准焦的,之后每次观看都让我非常惊讶,之后我似乎再也没法拍出这样好的照片来了。

从日本回来之后的两个月,我手机里没有保留照片,似乎很平静。这段时间,我去了青州,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学习加考试,如果考试不通过,单位不给报销学费,还是有一定压力的。这段时间,我在学习之余,一直在关注相机相关的新闻。这段时间看了一些关于单反的视频,比如一位 YouTube 视频博主,买了佳能 5D4,并且讲了她没有选择索尼的原因。然后就是尼康刚刚发布了 D850,一台具有历史意义的单反相机。我现在已经忘记了当时是怎么想的了,反正看了 D850 的外观,还有功能介绍,当时就心动了。索尼相机的二代从功能上来说,比起三代来说还比较原始,有些功能还是比较麻烦。总之基本都是借口,总之光看那台相机的外观就足够我心动的。D850 拍照方面的功能在当时又是那么的不得了,当时让我犹豫的主要是价格。后来我如愿考试通过,妻子也得知了我想买 D850 的想法,也劝我买下来,再加上当时的经济实力还有一些,于是就在卓美网上下单了,一共两万出头。收到之后我也是爱不释手,不管去哪里都拿着它,也是花了一些时间才渐渐的适应操作。一开始买相机的时候,买了尼康的 50 1.8G,虽然很轻便,但性能的确是一般。这个时候我看官方的镜头,感觉还是价格偏高,于是我给 D850 配了腾龙的 2470 2.8。到了六月初,我们一家去了天津玩,于是我相机里保存的下一张照片就是在天津拍的。在天津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在酒店入住的时候,我在换镜头时,新买的腾龙镜头从桌子上滚了下来,导致对焦一直都有杂音,让我非常的郁闷。之后我经过测试,虽然还有不快的声音,但使用上基本上是没问题。D850 加上大三元,整体重量直线上升,没办法,也只能尽量克服吧。之后基本上就是这套组合挂机,虽然也一度想再添置一些镜头,但直到后来才买了 35ART。

看了一下相册记录,9 月份我们去了香港,没有带孩子,纯粹是两人散心。刚到香港淫雨霏霏,拍照也很不方便,好在之后还是拍了一些让我比较满意的照片。在前往香港之前,我从 YouTube 上得知了 Peak Design,买了一些他们家的产品。去香港前,我收到了肩挂,把它装在 Peak Design 的背包上,相机不用时可以卡在左边肩带上,用的时候可以快速取下来。这个东西给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9 月份正值夏天,我日常穿 T 恤,造成左边肩膀被相机的重量磨出了血痕,那种若有若无的疼痛真的让人怀疑人生,这也是我后来放弃 D850 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带小孩,而且是第二次来香港,可以更加自如的打卡一些景点,比如正逢中秋,我去大坑附近看了当地的中秋晚会,虽然基本听不懂他们台上说的什么,之后看了传统节目,大坑的舞火龙,这也很值得一说。在那条街道,我们人挤人等待火龙的到来。因为是晚上,光线很不充足,而且因为人很挤,我也无法用取景器对焦,因此打开了尼康的 LV 功能。加上火龙的速度比较快,D850 一直举着也很吃力,拍摄的体验很受影响。特别就是 LV 对焦,那速度抽的呀,让我感觉自己这个冤大头当的冤死了。周边有人用一台索尼黑卡、佳能的小相机,或者对焦迅速,或者机身轻便,还有翻折屏,让我一下子成了原始人。之后几天因为孩子在家里老人带不了了,妻子只好改签飞机提前回去,我有了两天的单独行动的时间。我一天去了太平山顶,这是上一次来没有打卡成功的地方,上面的蜡像馆里我拍了大量照片,效果很好;还有一家 Bubba Gump Shrimp Co,虾主题的餐厅,也是阿甘正传的主题餐厅,我的印象也很深。在上面点套餐,好吃不说,还获得了一个啤酒杯,是我一直到今天都非常喜欢的。另一天我去了石澳和大澳,特别是大澳,我没想到会在这么偏远的地方,我手机一度收到深圳运营商的信号。因为语言不通,让我挺紧张,到达之后也黑天了。在那里遇到一位热情的大叔,请我去他家聊天,看他家的房子,我给他和他母亲拍了照片,加了 Facebook,让我了解了一些当地人的生活。

下单了适马 35 1.4 Art

趁着还不到晚上 11 点,我从京东上下单了适马的 35 1.4 Art 镜头。这个头我是近一周才考虑购买的,原本想着要买一个 35 的头,不过当时没有考虑适马,想的是尼康原厂的。我之前在用索尼微单的时候,买过一个索蔡的 35 1.4,非常喜欢这个视角。后来换门尼康的时候和机身一并出掉了。买尼康 D850 后感觉花费挺大,当时先买了尼康 50 1.8G 标头,再买了腾龙的 24-70 二代,那时感觉自己要先收手,不然经济上支撑不住。现在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期,于是经过了不短时间的思考与权衡,我今天终于下单了。其实买一个镜头没什么值得说的,写这篇文章是记录了这次买这款镜头背后的思考。

年前有一次,我在家给姑娘拍了一组连拍。我让姑娘站在墙边上蹦蹦跳跳,我用 D850 的低速连拍模式拍摄,镜头是腾龙的 24-70 二代。我本来以为这是水到渠成的很自然的事情,但令我吃惊的是拍出来的照片糊了大半,当时的拍摄环境不差,光线良好,背景是白墙,人在前面非常鲜明,这让我感觉非常的沮丧。我之前用索尼 A7R2 的时候,带着去了一次日本。我们到达神户的那天下午,我带着姑娘在酒店餐厅外面的平台上玩,姑娘那时挺高兴,在那里一边蹦蹦跳跳一边拍手,当时我相机上挂的就是索尼的 Distagon 35mm 1.4 镜头,切换到连拍模式拍了几组照片,效果都非常好。这次我换了相机,怎么就成了这样的效果了呢?

我把问题归结到 D850 的超高像素和没有机身防抖上,因此那一瞬间特别怀念我卖掉的 A7R2。然后这个时期,A7M3被评为了 2018 年度相机,综合素质非常出色。好的是 2420 万像素的拍出的照片体积也小,我用电脑上处理 D850 拍出的照片时明显感觉更加缓慢一些。然后索尼的视频拍摄功能远不是 D850 那种残废能比的。更重要的是,之前用 A7R2 时困扰我的电量问题,也在 A7 第三代产品线得到了全面的解决提升。我盘算了一下,把 D850 卖掉,然后再买 A7M3 或 A7R3,应该都能多回一点现金,从经济上也可以接受。

我对 D850 还有一项重大不满是它太重了。之前拿在手里还没有太大感觉,但 2018 年中秋节期间,我休假去了香港。那次没有带姑娘一起,因此我有更多的机会拍照。我临行前刚收到 Peak Design 的 Capture,把它安装在了 Peak Design Everyday Backpack 20L 的左边背带上。我感觉这样子应该可以比较轻松的携带相机了吧?结果第一天下来就感觉不秒,一直坚持到第三天,我左边肩膀被摩的简直让我想哭,那次就让我对 D850 怕了,回了后都没有怎么去拿它拍照。索尼的微单比单反自然要轻一些。

但有一点让我有些犹豫,那就是我的心结。我在 2018 年 5 月 24 日下单了尼康 D850,当时心中的一个念头就是单反相机的用电模式真好,不用关机也能有几天的电量,正是我想用的。再一个是我之前一次去香港迪士尼的时候,晚上看睡美人城堡的焰火演出时,拍照速度让我感觉实在是迟钝,当时心想要是相机能更利索一些该有多好,于是从那时就盯上了单反。后来 D850 推出,我那时刚去日本度假回来,立刻去了青州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考试。晚自习的时候,我学习累了就看 D850 的种种评测以及相关新闻。结果越看越心动,结果到了考完试一个月后,我等价格合适了,就下单买了。当时已经有种论调,微单已经是未来的趋势,单反必将被微单取代。不过那个时候一些论坛上,单反的拥护着还更多,还没有那么多人换门到微单阵营,因此当时买单反,并不像现在买单反的,有种 49 年加入国民党的那种感觉。但是,我的 A7R2,才刚卖了没多久啊!D850 到了后,我就把我过去的摄影器材全出了。A7R2 出的还顺利些,手里的 55/1.8 也很顺利,问题是我最喜欢的 35/1.4,竟然在闲鱼上长时间无人问津。在我卖出去一次后,买家又嫌镜头上有坏点,又退了回来。那段时间可真是让我等的心焦。我有一次和买家交流,问为什么这么好的镜头怎么没多少人问呢?他说因为适马的 35 1.4 也推出了。我当时没用过适马,心想副厂镜头何德何能和主厂竞争。总之,这个我最爱的 35/1.4 是我最后卖出去的器材。结果刚过了大半年,我又想要把它买回来了,实在是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