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下的拼音输入法

我在真正拥有一台Macbook之前就已经听过FIT的大名了。对于Windows、Mac这种自带一个非常弱智的中文输入法的系统,安装一个第三方的“高级”输入法似乎成为了必备的步骤。因此当时虽然我没有任何一台Mac电脑设备,FIT这个名字我还是牢牢的记在了心中。

去年4月1日,我真正弄回来一台Macbook。在体验了与智能ABC输入法相比不算太难用的智能拼音后,我立即装上了FIT。当时给我的体验是美好的:界面没话说,使用体验对于从Window下的各种输入法到fcitx一路用过来的人来说也没有太大不同。于是FIT则成了我在Mac上的默认输入法。

RubyConf China 2009

今天在JavaEye收到一封站内信件,说RubyConf China 2009将在5月21日在上海举办,届时Matz会有一个小时的演讲。可惜我不能回去了,如果我在5月回家的话,说什么也要去看一看。

Open Source is Communism

今天下午的《分布式系统》上老师讲了这句话。和上学期的《计算系统介绍》课上一样,这个老师继续了他贫的风格,课上笑声不断。这老师坚持P2P是非法的,并同学生辩论。刚开始的时候他就说这门课上提到的任何Distributed可以与Peer-to-peer划等号,但由于P2P是非法的,所以我们不提它。另一句令我们爆笑不已的话是当他讲分布式系统里client和server的概念的时候,提到他“has a computer at home runs a client to …(忘了,反正是干一件事。我的记忆力严重损坏), and meanwhile runs as a login server so that I can access it anywhere, such as I use a PS3 at my bedroom to play a movie on the computer, never crash because it’s a Mac.”

第一节课的经验

今天上午我上了暑期课程中《操作系统》的第一堂课,这篇文章里的内容就是我在开课后20分钟内想到的。

从我学了不下10门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里,我发现每门课的第一节课都是最简单的。内容也相当单一,教授无非是介绍一下自己的办公室位置、联系方式、接待时间,以及课程大纲,包括课程内容,和作业、实验与考试的次数、时间以及占总成绩的比值。介绍完课程大纲后,有可能还剩余一点时间,教授会用来讲课程的第一部分,多数也是总括性的内容,不是很难。回想一下我上过的其它课程,估计所有的大学课程都是如此。

我的Plurk的使用感受与想法

说起来,我得知Plurk还是因为它在中国被封锁的新闻。当时我上去看了一下别人的页面,觉得不过是又一个Twitter的复制品,因此也没有再关心。后来我在这几天看了不少台湾人的blog,发现Plurk这个东西在台湾挺火的,很多人的blog侧栏上都加了Plurk的gadget。特别是传奇的“Twitter女王”林凯洛blog侧栏上同时摆了Twitter和Plurk的gadget。林凯洛的Twitter数目比我多了大约20000条,我当时就觉得在Twitter上有了27000+条记录的人要同时用Twitter和Plurk两个,于是就点了她blog上的Plurk注册按钮,注册了一个帐号。

与其它的仿Twitter微博不同,Plurk给我的感受就是界面做得相当精美。整个页面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更新的条目。与传统微博不同的是条目按照时间先后横向排列,可以动态的显式出更新的顺序。用鼠标滚轮可以使线条左右滚动。另外交互线程也比Twitter有了改进,可以清楚的显示出来一个条目的回复过程。这部分也支持一些快捷键,比如V浏览、U更新之类的。页面下半部分是发送更新与用户信息区域。与传统微博一样,Plurk每条信息也是140个字符。信息前面可以在下拉菜单里选择动词,比如“想”、“说”、“觉得”什么的,这样发出的信息就成了“liufeng 说 XXX”这样的话。信息框右侧也有下拉菜单可以选择条目的表情。

“你”与“妳”

前几天写文章为了与“他”字并列而用一个“她”字没有必要,并提到了繁体中文里似乎已经不用“她”这个字了。这几天偏偏又再许多台湾网站与台湾电视上发现繁体中文里“妳”很常用。文字上不统一还不统一的那么对称,真是异数!

我们为什么不回到鲁迅的那个年代,连“伊”一并用回来算了。

iCloud.cn

Livid就爱给我们弄些好玩的“玩具”。今天早上从他的Twitter上看到了iCloud的消息,于是进去玩了一下。

iCloud算是一个社会化网站,它通过用户的IP地址来判断用户的地理位置,并把相同地理为止的用户归并在一起。而且一个帖子只有在相同区域的人才能回复,这样强制的保证了只能和附近的用户交流。iCloud刚上线不久,估计位于加拿大的用户只有我一个,更别提我所在的城市了,因此在iCloud上我仍然是孤零零一人。不过iCloud还有别的好玩的东西,我刚才就玩了一会“超级问卷”。问卷给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如“你的大学最脑残的一项制度是?”,然后我们可以回答40个字符以内的答案或者选择跳过此问题。目前系统里总共存了301道题目,并说“你回答越多,你也就能够看到越多别人的答案。就让我们一起来自曝吧”。目前还没有发现有更进一步的功能,我觉得可能会通过问题的答案来把用户从另一个角度归并吧。

我喜欢剧透

人们对于剧透这件事情的认知有好有坏,不过我在现实环境中总觉得是反感剧透的居多。我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室友就特别讨厌剧透,每次我们围在一起看电影的时候,一旦有人要剧透,他总会厉声制止。网上这种情况更多,我记得有一次看了一集Heroes,可能是那一集剧情特别跌宕起伏,我不禁在Twitter上赞叹了一句情节,结果立即有人回我“不要剧透”。老六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对剧透这一行为的愤慨,里面他讲的被剧透的事迹悲惨的可以用催人泪下来形容了。在维基百科上,很多关于影视作品的条目,在介绍剧情的片段时,常用技术把剧透的部分给隐藏起来,并提示下面内容可能会降低观赏性质云云,手动点击后才能看到。在美剧论坛里,在有剧透内容的帖子的标题上标明“剧透慎入”已经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基本的道德了。

他包含女性

不知道是不是练习英文作文留下来的习惯,每次写文章提及第三人称的时候,一定要写“he or she”。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里是老外对女权很尊重,因此对这种人称代词比较敏感。中文中似乎也有一点类似的趋势,在某些不正式的场合里,“他”和“她”都被用“TA”来代替了。不过后来听老师说,在英文作文里面似乎对这种人称代词的要求并不是那么敏感。

过多的留言降低blog的质量

正常写blog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人阅读。blog留言则是一个非常能说明问题的指标。一般情况下,留言数量越多,blog的质量越高。但后来人们发现,有些异常火爆的blog,留言数量不但没有让blog的质量提升,反而令blog的质量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