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邮件列表的权限

邮件列表在今天虽说不是流行的发布工具,但也不是没人使用,我感觉比博客少不少,但是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很多邮件列表的维护者都有技术背景,很多列表的内容都是我愿意阅读的。其中我阅读并付费时间比较长的一个是赵赛坡的一系列列表。

《把时间当作朋友》

[1]
《把时间当作朋友》封面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是我近期听完的一本书。听到它的名字是在很早之前了,我想得有十五年之久了吧。早在李笑来以新东方老师+博客出名的时代,应该就有了这本书了。那时他的财富还并不为大众所知。

这本书,可能我的印象有误,似乎是他博客内容的总结,之前是已经公开的内容。刚才重新搜索了一下他的网站 xiaolai.com,发现他很多著作在网站上都公开了,也包括这一本。

《少有人走的路》

上一篇文章中说,我要写一写近期在微信阅读里读的书,否则他们就会全部从我脑海中流失了。有一种说法,是人不会忘记东西,它们无法被回忆起,但终将有一天从你脑海中浮现。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固然好,但不受控制的浮现回忆也不是我想要的。

[2]
《少有人走的路》封面
很早之前听一个人的 vlog 介绍了它,印象里应该是 _ElenaLin_青青_。当时听了这本书的介绍,感觉应该是一本好书,就想找机会读一读。恰巧在同事的书橱里看到了它,是一次妇女节工会发给女员工的福利,她连翻都没有翻过,我顺理成章的把这本书要了过来。但那一次看得不大顺利,对这种偏理论性的书我读的很慢,且非常容易中断,断掉后就难以续上了。这次听它的时候,可以明显听到了之前中断前的那一段内容。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很多内容我吸收的很少,到现在也淡忘了许多。我目前为止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人生的苦难不可避免。不要幻想拥有完全幸福的人生,人生中遭受的苦难是正常的、客观的,与你自己无关。只有接受了这一点,才可以正视它,不会产生逃避的心态,会导致自己越来越糟糕。只有正视它,才会真正克服这一点,跨过这个坎。

我又要折磨自己了

这篇文章也算是一个 flag。之前说过,我这两天沉迷于微信阅读的听书功能,主要是在上下班通勤的过程中,使用文本转语音的功能,听书的内容。一开始确实不大习惯,但当我逐渐放弃了逐字分析含义的习惯之后,算是与自己进行和解了。毕竟我听的这写书,少有小说等虚构娱乐方面的,很多是心理、理论相关的书。它们原本理解起来就不是很简单,太过于纠结吸收了多少,我的感受是影响我阅读的效率。

我现在的做法是,就当它是摩耳朵的工具,能听进去就听,听不进去就跳过。有些书我听着从生理上就有抗拒,举例说就是“清华学长”张自豪的《向上》,我听了一半左右就干脆放弃,就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了。这样囫囵吞枣的听,总能听进去一些,也算是对书架上比较陌生的书进行一次初筛。如果太过纠结于文字的含义,或许我根本无法在这段时间内读完这些书。

从 Readwise Reader 到 Cubox

前两天把 RSS 阅读工具从订阅的 Inoreader Pro 换到了买断的 Reeder,感觉省下一笔每年的支出,挺不错的。于是就想着把其他的一些服务也“优化”一下,能省则省。原本其实也没那么急迫,只是一下子看到了 Readwise Reader 自动续费的邮件,一年 90 多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也相当多了,一下子感到了紧迫感,于是调查一下有没有替代的工具。

我又把小宇宙装回来了

这两天晚上和老婆一起看了《喜人奇妙夜》。我过去关注过《一言不合》播客,从而知道了单立人喜剧以及脱口秀这个表演形式。我前几天写过因为一些原因,我很久没有打开 Pocket Casts 了,于是想上去再看一眼刘旸的播客,看看他有没有在节目中提起《喜人奇妙夜》。

(再次)取消 Inoreader Pro 订阅

我的 inoreader pro 支付记录

算算我使用 Inoreader 的时间,应该也不算短了。开始正式使用的时间点我现在没有记录了,大概是在 2017 年前后吧。这两年兜兜转转的,虽然也短期使用过其他 RSS 阅读工具,但总体来说,还是 Inoreader 用的最多。后来因为想用它高级一些的功能,成为了它的付费用户。从支付记录上看,最早从 2017 年 11 月份开始,中间也有中断,但总体来说还是付给他们不少费用的。

体验现代的办公网络

近一段时间,借调到主楼的省级单位,要在此干一年的工。前天我们从临时办公的地方搬到了固定的办公室,昨天提交了联网的申请,下午工程师上门来给进行维护。

或许是时候跟播客说再见了

前两天写过一篇博客文章,说我现在把阅读重心放到了微信读书上面。自从开始习惯了微信读书的听书功能,我发现我一次 Pocket Casts 都没有打开过。我在上面订阅了 50 多个播客,很多都更新的相当频繁,这样想来有种背叛了他们的感觉。不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我原先知道这个事实,但总是拒绝用它来指导我的行为。这两天我定下心来考虑了一下,或许我的确不能再继续沉迷于听播客了。

谈谈目前对姜萍的质疑

最近这一个月,姜萍事件在一些网络平台上讨论的挺多。现在大数据搞的信息茧房的事比较多,因此我观察到的情况可能做不得准,多少有个参考吧。我常刷的平台里,小红书最多,知乎第二。知乎上的观点相对比较中性,小红书上正文中看到支持一方的观点很多,评论中支持与质疑的比例大概在 6:4,而且很多评论也往女性、中专生上贴,也有一些实在脑残的评论,看的我血压升高,不过,我跟与他们争辩没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