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关于林海雪原“手”的讨论

前几日读林海草原的一篇文章《广东大学生请假事件分析》,我就文章中提到“社会的戾气”这件事发了一条评论,进而与作者讨论到背后引导社会的“手”。作者发了我他之前写的一篇文章《警惕背后的那只手——读和菜头《重开博客》有感》(后面要提它,简称《警惕》吧),里面对“手”有所讨论,我这篇文章是我进一步的答复。

早上我打开《警惕》这篇文章看了一遍,发现这篇文章我之前读过。文中对互联网、app、博客等的观点我很赞同,不过作者对文章中“手”的讨论我一扫而过,没有深入思考,因为这类话题含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立场性,前者导致它很难被我想得明白,后者导致讨论到最后还是归因于立场,所以我没有敢深入去想这事。

今天重新读了几遍,也是为了写一个答复,我结合当前这篇文章中我们的讨论,重新进行了一番构思。坦率的说,从我之前第一次读到关于“手”的内容时,我本能的想要反对——它并不是我一读之下立马可以共鸣的观点。我认真的分析其中让我不能马上接受的差异,最终总结为关于“手”的定义。

《警惕》中用粗体写了“国内互联网背后有一只‘手’,无时不刻在操纵这一切”,我之前读的时候将“手”当成了政府、互联网平台,总之是站在我们对立面的主体,他们做了这一切,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可以被更好管理。当然,这是我作为读者的理解,可能与作者的本意存在一定的失真。这种论点总让我感觉有那么个地方不顺,今天多少想明白了,我认为不是某一个或一些主体来操纵了互联网,相反,这是我们自然而然的选择。这也是我理解的“人民史观”的意思。换句话说,“手”其实并不完全是我们的对立面,里面一定还包含着所谓的“集体意识”。就好比我们今天普遍认为,不是希特勒一手造就了纳粹德国,而是那个历史时期全体德国国民选择了纳粹一样。或许没有希特勒德国就不和走向纳粹继而不会引发世界大战?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总体认为大势不可改,社会矛盾不会凭空消除,历史的惯性总会存在的。

看看身边的互联网用户,除了我们比较少数的“顽固分子”,有谁是抗拒短文字、图片和短视频的吗?是有主体有意识的培养了人们这种习惯吗?我持否定观点。我认为人这种生物从天性上讲就是“好逸恶劳”的,可以看短文图片短视频获得娱乐,何苦去嚼那些长文?近期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引起社会讨论,前有陈梦孙颖莎,后有吴柳芳管晨辰(后者我也想写一篇文章但还没动笔),人们各选一边激烈发言,其中毫无逻辑的论点、流露出来的戾气,读的我也血压升高甚至想开车去撞死他们。从百花齐放的博客时代,到现在的微博抖音小红书,如水之就下,甚至都不需要那些主体进行引导。

这也不是国内互联网圈子的特性。过去我认为外网是一片“桃花园”,现在看来外网也是一个样,工具的多样性并未给他们带来更加秩序性的沟通。看看前几日之美国,大选让人民分了派系,互相指责,连带着媒体也让我们见识到了更多的玩法。你说这种纷争对社会是有益的吗?至少这一届上似乎是比较难体现了。在里面是有哪只“手”在起作用吗?很难想清楚,因为谁会愿意把所在的社会搞成这个样子呢?

总之,以上是我关于“手”的观点的一家之言。毕竟身在此山,说的结论很难说客观。近期网上也有不少的言论多少对我有影响,让我对人性产生了偏悲观的情绪。至于是否需要对“手”警惕,笼统的说是肯定要的——这种事情总归不是让人多么舒服的。但警惕有没有作用,至少我现在看来就像堂吉诃德向风车发起冲锋,扛不过人性呀。

测试一下用 Obsidian 来发布博客

今天刚刚想明白了这件事,就是我可以找一个 Obsidian 插件,来帮助我发布博客。也是在读别人的博客的时候,看到他是这么做的。之前我不是没想过,不过因为有替代工具,所以也不感觉紧迫,于是也算是拖到了今天才正式研究这个问题。

其实也是软件生态给逼的,我在苹果电脑上一直使用 MarsEdit 来编辑发布博客,再早期我是使用 Ulysses 来编辑发布的,习惯了之后就心想,如果可以随时随地的编写博客就好了。过去也没这个困扰,因为 Ulysses 有 iPad、iPhone 版本,我都这样操作过,挺方便的。但当我脱离了苹果生态,这事情就不好弄了,无论 Windows 还是 Linux,都没有上面两个软件的客户端,而且从趋势上看也没有要搞的样子。

我是没法锁死在一个平台上的,特别是近年来苹果电脑转向了 ARM 架构,我无法用它来上公司的内部 VPN 网络(没有 ukey 驱动),所以日常在单位,我使用一台 Linux 笔记本电脑。所以,这些年我用 Typora 最多,博客还是以文件的形式,使用 Mega 来同步。这样有个缺点,就是在移动设备上没法操作。Typora 虽然三大平台都有客户端,但在移动端上是没有的。而在移动端,要想用第三方应用来编辑网盘中的文件,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也只能避免这种情况,只把写作放在 PC 平台端。

而 Obsidian 是一个更加通用的编辑环境,当我开启了官方的同步功能后,它已经取代了我手机上的主流编辑器,我日常的记录全部放在里面了。今天我想到的是,如果以后我的博客都在 Obsidian 里来写,那不就可以全部继续在软件内部进行同步了吗?这样我想编辑就编辑,随时随地。

今天我搜索了一下,第三方插件市场有个 WordPress 插件,可以把文档发布到 WordPress。我虽然还没有进行测试,不过看配置过程,该有的基本上都有了,其实还是挺期待可以实现这一过程的。

不过,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在想,这样是一个好的选择吗?Obsidian 的同步功能其实挺贵的,但工作的确实很好。我试过第三方同步的方式,遇到过多次冲突、甚至丢失内容的情况,都是重要的资料,很不放心。我中间也断断续续的取消付款,后来又续上了。我也一直在关注着类似的插件,希望有一天可以取代官方的收费同步。将来如果不用 Obsidian 的同步,或许用 Typora 这样的编辑器是更加灵活的选择?不好说,总之拭目以待吧。

快速后续:暂停

这篇文章我用这种方式发布了,按照推荐,发布的时候选择的是草稿,然后进 WordPress 后台进行编辑,主要是增加标签,插件里没有这一项功能。结果发现博客正文被输出成了 HTML 标签的形式。具体说来,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没有复杂的排版,发布的结果就是每一段开头结尾加上了 p 标签。我一看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我的习惯是博客正文保存成纯 Markdown 格式,在渲染的时候实时转换成正确的 HTML。或许比提前转换好要慢一些(其实也没多少),但好处是我的博客正文不会变化,将来如果我要进行修改、更新,还是在原本的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而不是写 Markdown 编辑 HTML 这种割裂的体验。这个习惯在 WordPress 领域大概算比较小众的需求,因为按照我过去的经验,很少有合适的插件可以满足我的需求。不管描述上多么天花乱坠,基本上在我点击发布的那一刻,就会把我的 Markdown 文本转换成 HTML 保存着。好一点的会保留两份,但这一方面也挺多余,还会有两着的一致性问题,还是让我感觉很不优雅。之前我用的 Markdown 插件有十多年没更新了,后来我找到了 Parsedown for WordPress 这个插件,这是我找到的第二个符合我需求的插件。

我的博客都写了些什么

今天读到博客椒盐豆豉中的这篇文章《我的博客都写了什么》,读之前猜测是她分析自己写博客的动机一类的文章,进去看了之后发现是她按照土木坛子的方法,把自己博客的标题扔给 ChatGPT 进行分析,给出人工智能视角的统计结论。

我看了之后感觉非常有意思,于是也想这样试一试。我的博客有归档页面,我也就没再麻烦想办法获取文章标题列表,直接复制粘贴了事。文章中没有放她给 ChatGPT 的提问内容,我自己编了一个:

以下是我博客的文章标题列表,总结一下我写的10个主题:2024 (50) 08月22日 服务器超负荷了 08月14日 网站完成调整……

后面的文章标题就是直接粘上的一长串,我就不全部粘贴了。这个是 ChatGPT 给我的回答:

你博客的文章标题涵盖了多个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 技术与工具体验:你经常讨论各种技术工具和软件的使用体验,包括笔记工具、邮件客户端、手机和电脑应用程序(如 Obsidian、Spark、Readwise Reader、MarsEdit、Inoreader 等),以及操作系统和网络服务(如 macOS、Debian、Docker、Nginx)。
  2. 个人反思与生活记录:你分享了很多关于个人习惯、生活体验和自我反思的文章,如记日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生活中的小细节(如吃饭、购物),以及个人的感受和心理状态。
  3. 电子产品与科技评论:你对各种电子产品和科技趋势进行了评价,包括手机(如 iPhone、Galaxy Note 7)、电脑硬件(如 MacBook、Yoga 14s)、以及其他科技设备(如 AirPods Pro、Apple Watch)。
  4. 电影和文化:你的博客中涉及到电影评论和文化讨论,例如《喜人奇妙夜》、《疾速追杀 4》、《周处除三害》等电影,以及一些文化现象和书籍(如《少有人走的路》、《把时间当作朋友》)。
  5. 个人项目与挑战:你记录了自己在个人项目中的进展和挑战,包括博客维护、网站调整、以及技术折腾(如安装系统、配置软件)。
  6. 社交与沟通:你讨论了社交媒体和沟通工具的体验,如微博、播客、邮件列表、企业微信等,以及对这些工具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7. 生活琐事与随笔:一些文章是关于日常生活琐事的随笔,例如购物体验、饭店点评、个人反思等,展示了你的日常生活和个人感受。
  8. 书籍与阅读:你对各种书籍的阅读体验和感想进行了分享,包括对具体书籍的评价和个人阅读习惯的调整。
  9. 技术问题与解决方案:你也讨论了一些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如服务器问题、软件故障、系统配置等,分享了自己的解决经验和心得。
  10. 个人观点与感悟:有些文章反映了你对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个人观点和感悟,展示了你的思考和见解。

这些主题展示了你对技术、生活、文化的广泛兴趣,以及对个人体验和自我提升的关注。

结果还是非常神奇的,很让我喜出望外。我原本感觉自己写博客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主要是想给将来的自己回看的时候可以对之前的人生有所了解与体会,实际上我对博客的内容质量是持保留态度的。结果看到 ChatGPT 给我一总结,一下子感觉高大上了许多,都让我有了一种裱起来的冲动 🙂 因此写了这篇文章,总不能让它明珠投暗是吧?纯纯的炫耀。

记录是一种惯性

这两天博客写的频率低了,甚至连 Day One 都没有记几篇。

对于我这种类型的博客,对于自己记录的意义远超对别人的参考意义,因此归根到底还是属于可写可不写的状态。写了的话过两年可以回忆起这段生活,不写的话过两年这段时间就不存在了,但是,说到不得了的影响,还真没有。

和菜头说的太对了!

今天(2023 年 6 月 28 日)晚上看到这篇和菜头的文章《重开博客》,实话说还是挺吃惊的。确切的说是看到和菜头的博客竟然还在,让我很吃惊。我原本以为像他那一批人,已经过了写博客的阶段了,比如李笑来、罗永浩、洪波他们。

惊喜

上一篇文章刚说了很多过去写博客的人都不再继续了。那篇文章写于 6 月 28 日下午,结果当天晚上就被我自己打脸了。不过,这是幸福的打脸。

忘了缘由是什么了,我现在也开心的懒得去“追究”。我印象里正在清理浏览器标签,前几天为了在服务器上更换博客服务,开了太多的网页,我那时正在逐一检查关闭。结果不知怎么看到提起了 Farbox 这个博客发布工具。我之前听说过,似乎也去网站上简单了解过,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印象了。于是又去看了看它的网站,从上面顺藤摸瓜,找出了一批目前正在写博客的人们。

这打破了我对当前中文博客圈的一惯印象,我一直以为现在几乎没几个人写博客,就算有也只是少数还玩技术的人会写一写,没想到竟然有那么多人写自己的生活,真是太好了!而且,他们不只是随便写一写玩玩,很多人写了有十年上下了,真是太好了!更而且,也打破了我对于中文博客圈中女性写博客的人几乎为零的印象,我第一个看到的博客——水八口的冥想盆,其作者就是一位定居日本的宝妈,真是太好了!

更好的是,我发现他们不只是默默的写,交流也很频繁。水八口的博客使用了 Disqus 作为评论系统,我看到评论比较频繁的,点进他们在 Disqus 的页面,果然也找到了他们的博客。很多频繁给其他博客评论的人,自己的博客往往也写了很多,好多人的博客都更新到了 6 月份,还有很多更新到了 28 日当天。我顺着这个串,也找出了很多其他还在写博客的人,真是太好了!

特别是中间找到一位名为“青山”的人,这个名字我耳熟,搜索了一下果然在我的博客下评论过几次,不过他留下的 URL 是另一个网站,没有引起我的兴趣。今天找到了他的博客,和上次我看到的完全不同。除了更新时间很近外,他的博客边栏上有个“中文博客圈”的链接,点进去内容是他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要求一些符合要求的博客作者加入。不提我本身对于腾讯系这类工具的负面感觉居多,不会申请入群,但他他提出的几点要求倒是一个不错的筛选博客的方法。我以他这篇文章下面的留言为线索,也找到了一些不错的博客。

这一切似乎来的太快,甚至让我怀疑我是遇到了一处桃花源。在过去我从没有发现过有这些博客,他们似乎跟我处于平行的时空,在我不知道的地方默默的耕耘着。直到有一天,我误入桃花源,发现了这一片天地。我害怕当我从桃花源中走出来,桃花源会再次失踪,于是就逐一把我觉得更新的频繁的加入到了 Inoreader 的订阅列表中。虽然我有点感觉这中批量加订阅的方式或许存在一些整理方面的隐患,不过好在 Inoreader 可以方便的建立文件夹,我把他们放进文件夹里面,应该不会打乱我的日常订阅。弄完之后,我看了下这个文件夹,多了 28 个新的订阅源,都是目前仍然在更新的,真不错!

是否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有時候 有時候
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
相聚離開 都有時候
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
     ——王菲 《红豆》

我在独立服务器上写博客就是为了追求永恒。

事实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没错,在国内博客平台烈火烹油的年代,那些流行的博客平台,很多现在都没有了。想当年我也很不忿新浪博客那么流行,给博客圈带来不好的风气,结果今天看来,新浪还是厚道的,当时很多人心中的博客圣地,牛博网、donews(可能因为 keso 一个人的原因吧),现在还在哪里呢?说实话,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时正好想起来,我都网了牛博网这个词了。2023 年的罗永浩已经跟锤子有了更深的绑定,牛博网似乎已经成了他的曾经。说回来,我的博客在自己搭建的主机上面,虽说对公众几乎没有什么价值,但作为个人来说,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记录,今天看来,2006 年 3 月份到现在,17 年的博客记录,也算是个人一项小有成就的记录了。

我因为过去的一些经历,比较反感第三方博客平台,在今天看来,个人建站也不是一个稳妥的选择。很多个人建的站点,或许是因为作者不想继续维护了,没有给服务器或者域名续费,导致今天页面消失了。有的时候从 Google 上搜到一篇文章,点进去却出现了 404 或者域名待售的页面,那种难受的感觉真是难以描述。而这些页面,运气好的话,Web Archive 有收录,运气不好的话,或许也只有搜索引擎会保存一个链接和只言片语吧。我过去曾经非常反感“转载”这一行为,经过一些事情被打脸后,我也渐渐反思自己,改掉了激进的想法。在今天看来,似乎我过去的天真显得那么幼稚,而我当时评价的标的,那个“孔令春学习网”,在今天也消失无踪了,给整件事安排了一个黑色幽默的结局。

博客、网页如此,关系也是一样。

昨天看到自己写的“大折腾”一文,里面提到了林卡洛的博客网站。想到很久没有关注她们两口子了,我那个时候也正在网上搜索 Movable Type 的信息,那个时候的 blogger 们很多用 Movable Type 的,我于是就点进链接想再拜读一下她的博客。结果进去后,看到了她之前用确实是用 Movable Type 架设的博客,但网站已经长时间不维护了。好在从其他渠道找到了她的消息,有一个 thecarol.net 的域名,指向在 wordpress.com 的博客,虽说更新到了 2020 年,不过页面看着感觉还不错。不过她本来也不算是技术型选手,一开始甚至没有独立域名,现在比起过去算是有所进步了吧。

其实找到这个博客还颇废了一番功夫,我找到了它的 Instagram,从上面的介绍找到了她的 Facebook 页面,然后再从这里的介绍才找到了她的个人域名。很多 Blogger 都在用 Instagram,我自己有账号,偶尔发一些照片,但我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无法理解为什么大家会对隔三岔五发照片那么热衷。或许我是一个倾向于文字的人而不算摄影师,哪怕微博都让我有更多的发挥空间。Carol 的 Instagram 算是我见过的维护的最用心的那一类人了,除了普通的照片、视频,还有合集,反正我是搞不大清楚的。

然后昨天我惊讶的发现她的 Facebook 页面上的情感状态是单身,不由大吃一惊。像 Carol 这样那么早就写博客的人,不会在 Facebook 上把这个参数弄错,那一定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进行了一番调查,才在她 2022 年的一条推上看到,说她三年前跟工头离婚了。离婚原因未知,不过网上有“工头坚外遇”的字样,页面我还没法打开,不知道具体真相。我尝试翻一翻 2019 年前后的推文找找线索,翻了几页放弃了——毕竟人别人的人生,无论原因是什么,对我这个第三方来说,重要的是他们的婚姻结束了,真相没有意义。

当年得知这两人的事情,现在回想大概率可能是飞猪。现在 Flickr 还能看到飞猪拍的他俩的照片,现在网上还流传着他俩的爱情故事,不知道他们现在如果看了会作何感想。而作为中文圈最早的一批 blogger,飞猪的网站 flypig.org 也已经消失了。从 Web Archive 上看了一下存档,“在屋顶唱着你的歌”,多么陌生的标题,现在看来,恍如隔世。按照现在飞猪的身份,我猜测他的财力应该完全可以支撑他让网站持续下去,结果现在网站没了,我猜他是真的放弃了吧。

尝试博客生成器

这两天,我又一次尝试了博客生成器。查了一下之前的博客记录,我在 2019 年的时候尝试过一次,当时选择了 Hugo,几个月后重新回到了 WordPress。当时的我文章里写的理由,没想到放在今天仍然成为了我这次尝试的动机。

前几天把博客服务器的操作系统进行了升级,我当时没有意识到,后来才发现 Debian 12 Bookworm 已经正式推出。虽说我的桌面电脑上使用的 Sid,但 Linode 服务器上还在使用 Bullseye 稳定版,也没有升级一些服务器软件,虽说 WordPress 一直提示我说 PHP 版本低。这次一升级了操作系统,把 Nginx、PHP 的版本都升级了好几个版本。印象里 PHP 升到了 8.2,导致我的 WordPress 在用的 Markdown 插件不兼容了。

我的 Markdown 插件是比较古老的 Markdown for WordPress and bbPress。这是我在 2007 年 3 月份刚开始用 WordPress 的时候就开始用的 Markdown 插件。我本来没感觉会有什么问题,因为 Markdown 相对简单,我没觉得会有多么复杂。这个插件的运作也很符合我的预期,把 Markdown 原文件保存到正文,在访问网页的时候现把 Markdown 渲染成 HTML,简便直观。结果我升级 PHP 后导致了语法不兼容,因为我不懂 PHP 所以也不好描述,我自己根据错误提示,把插件里的一些大括号改成方括号,结果没有错误提示了,但插件也不灵了。去插件网站上看看作者有没有升级,结果看到最后一次维护是十好几年前了,也就是说我只能放弃这个插件了。

之后就是上网搜索合适的新插件,找到几个看描述就不大符合我的需求,多数情况下会把 Markdown 翻译成 HTML 后再存进数据库,这让写作成了一锤子买卖,将来修改会很麻烦。后来我根据标星数量和评论,选择了排名最高、评价最高的 WP Githuber MD,我想评价这么高的插件,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结果开始时我用的不错,但是后来我发现它也是变更了数据库的保存方式。最直观的反映是,我之前已经发布的文章都不好用了,Markdown 标签直接被显示了出来,而没有被正常转译。而我进入这篇文章的编辑界面,什么也不动,保存一下,问题就得到解决。说明在保存的时候,插件往数据库里面写了写什么。这是我不希望的,因此最终又重新回到了最初的插件

我还忘了从哪个网页上看到了一个说法,说现在 Markdown 插件都是这么个思路,说是为了提升转译效率云云。我对此嗤之以鼻,我十多年前用的这个插件就可以在浏览的同时进行转译,没有明显效率拖后。而且,要是这么关注页面打开的时间,那干嘛还用 WordPress?不如早用静态发布的系统算了。

几天下来,我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 WordPress 插件,在绝望下又萌生了迁移博客系统的想法。然后就开始调查尝试各种对 Markdown 支持更好的博客系统。首先静态生成器都没问题,他们天生支持 Markdown。然后 Movable Type,官方支持 Markdown。还有一些我之前没用过的博客系统,他们的网站也宣称官方支持 Markdown,比如 Typecho。

信息记录焦虑

昨天我有一些日记想进行记录,在 Day One 里面写了几篇。然后回顾一下近期写的日记,惊讶的发现我在 2 月份竟然一篇日记都没写,不由的又泛起了焦虑的情绪。

我于是挖空心思的回忆 2 月份发生的事情,脑中竟然一片空白。虽然我知道翻一翻微信,我大概还能找回几篇(这正是我打算要做的),但焦虑还是会影响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感觉到记忆力的下降,有时不光是中、长期记忆难以回忆,甚至短期的记忆都容易丧失。这种失控的感觉真是太糟糕了。

有的时候选择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信息记录就是其中一项。曾经的我只有博客一个记录渠道,也没有觉得少些什么。后来自从看了苹果相关的一些效率工具的文章,开始尝试起使用 Day One,慢慢的从一开始的摸不到头脑到现在已经基本离不开,这就已经让我的记录精力分散了。有时我在思考,Day One 对我来说究竟有什么吸引力,为什么我一直都找不到一个替代品?我想就是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的那种安心感吧。我好几年的日记都在里面,想替换一个工具也找不到百分百能替换的。我对 Day One 最大的意见和期待是可以跨平台,如果能支持 Windows 或者 Linux,那对我来说就太舒服了,我也就可以淘汰其他任何相关的工具了。本来 Day One 被 Automatic 收购,让我燃起一线希望,但看这两年也没啥大动作,安卓版的提升很有限,就更别提 Windows 或 Linux 平台了。

说回信息的记录。从 2021 年下半年开始,我尝试过日志类的记录,就是不带感情,把每天每刻发生值得记录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一开始我用的是 org-capture,其实感觉挺好用,当然前提是我能工作在 Emacs 环境中就是了。后来尝试把这套方法搬到 Obsidian 或者 OneNote,其实也是受了晨间日记这一思路的影响,模拟一种使用格志的方式。其中 Obsidian 我用的最多,因为它真正的跨平台,不光在手机上,甚至在 Linux 下面都有客户端,用起来的体验真的很棒。为了解决它的同步问题,我花钱购买了账号。不过到今年我基本上荒废了,具体理由还没有浮现,大概是手术后的一段时间我在工作上渐渐躺平,似乎没有那么多需要记录的事情了。

近期,我还尝试了在日历上做记录的方法,其实也算是一中比较传统的方式,受篇幅所限,多数情况下它能帮助我尽量精炼记录的文字。不过,这又是一种分散精力的做法。有了它之后,我光明正大的放弃了之前的一些记录手段,甚至日记也写的少了。这大概是我在 2 月份没有写一篇日记的原因吧。

之后该如何做,我还不大明确。我想,要把日常记录和日记分开,日记里面放最私密的内容,而也不要怕重复,一些可以公开的内容,我想也应该有选择的放在博客上面吧。

读李某人《2010 – 2020,一段十年》有感

今天,在读 RSS 的时候,读到了这一篇《2010 – 2020,一段十年》。我在 Inoreader 里订阅了不少 RSS Feed,日常读的基本上就是科技新闻类的,像一些个人的博客,稍微长一点的文章,我现在认为要是读它们会产生心智负担,于是就积攒着等有心情的时候阅读。

这篇文章的作者我不认识,只是他的博客的网址是 mrlee,博客的标题是 @Lee,我只好以李某人称呼。记不清当时订阅他的原因了,可能是之前哪一篇文章打动过我。目前在 Inoreader 里,他的博客依旧处于 new 文件夹中,说明我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说回这篇文章,我不能说完全感同身受,带给我的触动像是不相关的一种瞬间的思绪。刚才特别强烈,现在打开 WordPress 后台想记下来,感觉有些虚弱了。从我浏览文章本身的第一印象,让我有些困惑。作者记录的事情,如果说是他十年人生的全部,那么完全不清楚他做了什么,以什么谋生。从上学到工作,似乎总有玩不尽的游戏。打球、旅游,倏忽十年一下就过去了。当然,作者肯定只写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感情,这种部分脱离现实的浪漫情节非常吸引我,就像李白的诗。

说起作者写了很多四处游玩奔波的故事,我想起了阅读此文时的感情,就是关于旅游的。我是一个十分不擅长旅游的人,我想根子上是因为我懒惰,我有一定的社交恐惧症,倒不是说出门在外就不能跟别人交流,只是心中总好打退堂鼓,其实也没有麻烦多少,但心里就是想着怕麻烦而放弃。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从来没有独自走出过一步,后来和妻子确定感情后才开始在她的带领下开始出门游览。出门让我不可谓不雀跃,出门在外也能担负起男人的责任,说明我其实是不排斥这样的。但让我一个人作出出门的决定,似乎有各种隐藏的压力扑面而来。

情侣之间出游,多少会发生一些不愉快,当中有小脾气,也有天崩地裂的吵闹。后来,妻子总结去的每个地方时,如果在那里我们没有发生过挣执,她会特意的说出来。过去一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导致民航不景气,各大航司推出“随心飞”业务,我们也买了本地航司的随心飞产品,让我们过去一年出游次数大增。这也越发让我的结论清晰,就是我是一个不大能够享受旅游的人。

或许是要带着女伴,或许是因为有时要带着孩子,出游总有各种各样的负担。今年妻子开恩让我在周末独自游了一次上海,我也感觉没大有印象。出游给我的享受,多半来自事后的回忆。我会在某一天来了兴致,打开手机或电脑上的相册,逐张翻阅当时拍摄的照片,回忆那时候发生的事情。之前一次从香港回来,我会在谷歌地图上打开街景,从酒店开始出发,一路回忆,重游我经历过的地方。有趣的是,我一个路痴,在当地的时候经常找不到路,哪怕有手机地图导航,遇到一些复杂、立体的路线也经常范迷糊,而之后在街景地图上,反而常常有如神助,找路一点负担都没有。

今天在读李某人的这篇文章时,读到他来了这里、去了那里,心中泛起一丝羡慕,幻想自己有了时间,有了金钱,可一买一张去那里的机票,带着自己称手的相机,走在略显陌生的城市,拍下自己认为可以的照片。但这个念头马上被否决了,因为我知道在现实情况下,或许并不会享受那一次的旅游。因此,读这一篇文章,让我可以跟随作者云旅游,对我也是一种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