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main Name

续费域名

前几天收到了华为云的电子邮件,提醒我 7 月份当前在用的域名就到期了,让我续费。我似乎很久没有关注域名这事儿了,甚至都忘记了域名在华为云托管。于是下班前,趁着我现在还有印象,登录华为云完成了续费。

交费前我例行货比三家,华为云续费一年的费用是 99 元,我还查了 name.com,每年 16.49 美元,合人民币 118.4 元;GoDaddy,每年 24.99美元,合人民币 181.68 元(三年计划第一年0.01美元,一共49.99美元)。我没有费心去找有没有转入优惠的价格,也没有再从网上找其他公司有没有更便宜的价格,就当花钱买安心了,一切以安稳为主,最终继续托管在华为云。我看多续费没有折扣,就继续续费一年时间。

检索了一下博客,上一次比较大规模的调整网站是 2024 年 8 月,差不多是一年前。这一年时间,网站很稳定,我除了升级软件,没有做其他的干预。

或许我应该切换到子域名

前两天,看到竹林里有冰博客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的博客被完整地反向代理,并自动翻译成了繁体中文》,里面提到了 Umami 网站访问统计工具,我有段时间没有在自己的网站上用这些应用了,心想放一份也不错,于是就调查了一下 Umami。

我发现 Umami 可以直接用网站提供的服务,也可以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网站服务有几个等级,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其中免费的有大部分功能,但也有一定限制,比如网站记录只保留一年。我肯定是希望自己部署了,但是看到它装了不少 Nodejs 的包,心想如果可以,最好使用它的 Docker 方式来安装,这样就不会搞乱了我本地的文件夹。按照给出的安装方式尝试,也问了 GPT,结果最终安装成功,但是无法访问。我找了一些资料,对我这种期望部署在网站子文件夹这种情况的文档极少,很多网站的结构都相对简单,一个域名部署的也只有一个服务,很少有我这种把不同服务放在不同的子文件夹的情况。

我回想一下,最早我的网站其实是用的子域名的形式组织的。当时没什么经验,算是凭借本能进行操作,把我的博客部署在了 blog.cnliufeng.com 这个子域名。有些人的网站只用来写博客,因此直接部署在根域名下面。我希望自己的网站还可以放些其他东西,就用了子域名。当时我对子域名和子文件夹的这种形式没什么概念,一开始觉得这样好看,几年后又后悔了,把整个网站的架构进行了折腾,给弄成了子文件夹的形式,比如我的博客地址成了 cnliufeng.com/blog。现在想不起来当时是怎么想的了,可能只是觉得这样好看吧?搜索了一下博客的旧文章,我在 2019 年 11 月做了这件事,当时应该是已经开始使用了当前的 liuf.net 域名了。

总而言之,看了一下过去的文章,对当时决定把子域名换成子文件夹的形式的原因到现在也很难找回了,看其中有种意思是想统一管理,比如当时我使用 Movable Type 来写博客,它可以生成一个静态的 HTML 网页,套用跟博客一样的模板。我心想如果我用它来生成一个首页,不就可以把我整个网站,至少是静态页面与博客用一个工具来管理吗?这样我插入一些网站统计代码等,不就可以更加方便了吗?现在想想当时真是经验不足,事实上,我最终也没用成 Movable Type 来管理我的静态页面,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我解决不了的层级问题。反倒是后来,我通过 301 重定向方便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使用 wiki 工具来生成页面,把首页重定向到其中一个特殊的页面就行了。其实也完全可以用博客工具来做这件事情呢。

但这两年,我在考虑一个问题,我或许应该把网址的格式从子文件夹调回子域名的形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因为对我来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一旦我的网站中的一篇文章对别人有点意义,让他们收藏了网址,一旦我变更了网址,也会造成之前的网址失效。我对网站上的页面失踪这件事感觉挺心痛的,如果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还是有些打脸的。

为什么想这样呢?因为我感觉,使用子文件夹,就相当于我要在根目录开始管理整个网站。比如我使用 Nginx 作为网站服务器,我需要给 /blog/ 文件夹设定规则,把网址路由到某个 cgi 页面;同样的,对 /wiki/ 文件夹,我也要做相同的事情。这样不光造成我的配置文件的冗长,也会让我有种顾头不顾尾的感觉,特别是当不同的系统使用不同的编程环境的时候,比如过去我用过 WordPress,它使用 PHP 环境,用过 MoinMoin,它使用 Python 2 环境,中间的配置就特别费事。

还有,在前几年我遇到过 SSL 证书的部署问题,特别是在尝试使用 Docker 的时候。比如我目前全站使用了 SSL 证书,但是当我部署完毕一个 Docker 实例并启动之后,总是在访问这一步遇到问题。其他的都很顺利,让我挺想把博客、wiki 都通过 Docker 来部署,以防造成文件的混乱。还有段时间我尝试 Artalk 的时候,也遇到了相当多的跳转问题。很多系统的设计时就没有考虑过子文件夹的这种形式,我遇到过非常多跳转后把 URL 中的子文件夹给弄丢了的情况,造成无法到达正确的页面,确实非常头疼。

这两天我想到,我在配置域名 DNS 解析的时候,可以把不同的子域名解析到不同的服务器上,这样相当于让不同的子域名有了自己的配置,与其他的子域名互不干扰,解决了配置文件冗长的问题。对一个子域名来说,他下属的 URL 完全把它当作根域名,也不会有一些系统的兼容性问题,相当于解决了我长时间的难处。当然,其实做好了 web server 的配置,或许也不需要用子域名,子文件夹也可以是虚拟的,但想了一下配置起来可能要稍微麻烦,麻烦到我都懒得尝试。

43 是个不错的数字

今天看到了短域名出售,从可乐周报的 happy xiao 那里,看到了《域名司》这一个网站,算是个人经营短域名的网站。我没有购买一个特别短的域名的想法,因为目前我在用的 liuf.net 域名已经算是比较短的了,不过看一下应该也不影响,于是我就考虑了几个域名,从上面搜了搜。

考虑购买 43.me 或者 43.wiki,搜索了一下价格最终放弃。不过 43 还是一个我很喜欢的数字,原因是它意料之外的低调。43 是我上初中时在班上的学号,因为小学阶段我们没有实行学号制度,所以这也算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学号。初中时学号的规则我还有印象,应该是按照入学时的成绩排名,从高到低,然后女生从 1 号开始,全班 32 个女生,然后男生从 33 号开始。我的成绩当时一般,在男生中排第 10 名,因此我的学号是 43 号。

一开始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感觉,后来上课的时候我才发现了它的妙处。老师上课的时候会提问,一些副课老师,因为不熟悉同学们的名字,所以喜欢随机喊学号。我在紧张的等着老师叫学号的过程中意识到了,43 这个数字很难让人随口喊出来。虽说它不算拗口,但是也不会让人随口说出来。除非是之前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人,否则不会一下子把这个数字说出来。这跟老师看花名单叫名字还不一样,有些名字包含了生僻字,固然多数老师会避免出丑不会叫,但也难保有喜欢挑战的老师来试试,我上高中的时候就遇到过这种情况。而数字,纯粹就是在脑海中空想,这样的可能性会更小一些,这差不多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了。

对记录的痴迷

今天晚上,我终于能静下心来,整理一下我的个人维基了。我已经有很久没有编辑我的维基了,上次编辑还是去年十月份。

这次主要是折腾了几次系统,有写知识点想记录下来,但到最后总是懒得弄,所以拖到了今天。另外,和妻子在楼下的餐馆吃饭的时候,也说道要把所有点过的菜都记录下来,最终把菜单上的菜都尝一遍,这个事情我在加拿大的时候就做过,至今维基上还有记录。这些心里都想着要做,最后总是因为懒惰,没有及时之行。

我目前使用的维基系统是 MoinMoin,之前在博客里说过,我受到了啄木鸟社区的影响,十分喜欢他们的维基的界面,最终自己也上了 MoinMoin。今天我在想,我已经挺长时间没有鼓捣它的后台了,也不知道最新版本是个什么情况。我觉得 Python Web 应用比起 PHP 来,还是复杂一些,导致时间长了我都不敢动它了。MoinMoin另一个问题是搜索还不支持中文,网上好像有人弄成了,我也没有功夫去看一看。所以我想,我之前用过 DokuWiki,PHP 写的,还不错的样子,比较轻量,我想也许换成它是个好主意,于是在另一个子域名下进行了安装,结果效果不大理想,速度不大快,感觉还不如 MoinMoin,而且转移也要耗费功夫,单把每篇文章复制粘贴可不行,这些修改记录都是很宝贵的个人历史呢。

近年来我编辑个人维基的次数少多了。在加拿大的时候,我一有了新的东西就进行编辑,MoinMoin 也不赖,在要编辑的地方双击鼠标,就可以在这里进行编辑,不用耗费功夫,就把一个个的干货知识点给记录了下来,十分便捷。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我主要还是在用 MacBook,在家用,上学也带着,在校园里也在一直用,甚至在家里躺在床上也用。在这种情况下,有了新的想法,记录下来是很自然的事情。现在我不是这样了,手机替代了笔记本电脑,就没发再这么干了。手机上我不知道有没有 MoinMoin 的客户端,就算是在浏览器里编辑,打字也不爽快,最后也就算了。

个人维基对我来说,是一个记录自己的工具,就好比 Evernote 早年宣传的第二大脑。我之前有了博客,但它记录的是我的想法,我在上面写的是文章,既然是文章,就要有起承转合。维基不同,它像一个私人的笔记本,想到哪里,都可以写上几笔,不必在意格式,不必关心文章的间架结构,只写知识点。当然,这些也不是强制的,有的时候我也喜欢在上面发表一些见解,做一些解释,但毕竟少数。说回来,这是你的地方,想写什么随你。比起博客来,维基要有私密性,我不用 MediaWiki 的原因就是它不支持单个页面加密。MoinMoin 里我设了个私密区,里面所有不方便被别人看到的东西都在里面。我还保存了给我妻子谢的情书。

在手机上,维基就不怎么方便了,人们发明了其它方法来记录自己,这一度让我产生不安。我的手机里装了 Day One,我在里面努力写日记,每周要写一篇周记,但在里面写过一遍的东西,时间长了就不想在别的地方再写一次了。我担心这样下去,我的维基或博客还有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后来我想通了,Day One 更加私密,我常常用来记录一些更佳琐碎的东西,比如同事见的龌龊、工作上的不顺利、甚至关于妻子的坏话。Day One 里面也记录了我的生活,不过方向完全不同,我不用担心谁取代谁。

维基对我来说不可取代的功能之一是内部链接。每篇维基都不是一个孤岛,通过内部链接,把他们串联起来,就能达到非常惊人的效果。像这次我在编写 Funtoo 的条目的时候,顺便浏览了 Linux、Arch Linux、Gentoo 的条目。这些信息的关联,就像是之前流行一时的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

图这种数据结构,在人工智能领域里有很多的应用,对于知识/内容串联也非常有效。之前学英语的时候,我接受过一个理论,学英语要有一本英英词典,查一个单词,就要看它原汁原味的英文解释,有不认识的词就继续查,直到弄懂了所有的词(似乎是李笑来在新东方的课上说的),最终的效果,就是在脑中形成了一副知识图谱,你经历过的每个单词都在这张图的节点里,互相关联着,这样才起到了背单词的作用。我在学人工智能的时候,也做过神经网络方面的项目,心想如果有一台足够快、存储量足够大的计算机,是不是可以把这些算法用上去,让它分析整理全世界的知识,或者仅仅是维基百科上的知识,能不能至少形成一个 inference engine 来帮助我们工作呢?

当然这个想法现在还不能实现,至少不能普及实现,但不妨碍我对于记录这件事的痴迷。其实,不仅仅是维基,个人博客也是我对于自己的记录,很多事情我已经淡忘,但回顾过去的博客,常常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我这件事情是在这个时间点做的呀。我一共写了 11 年的博客,虽然文章数量不多,但我不打算停下。在 2005 年前后,中国博客最火的年代,我遇到了很多很好的博客,可惜现在 90% 已经不见了,这是多么可惜。我上次给域名续费,一下子续了 10 年,就是要把这个域名下的内容在我有生之年永远的维护下去,并不断补充。

Gone

Domain Name: CNLIUFENG.COM
   Registrar: GODADDY.COM, LLC
   Whois Server: whois.godaddy.com
   Referral URL: http://registrar.godaddy.com
   Name Server: NS1.LIFEOFPIS.COM
   Name Server: NS2.LIFEOFPIS.COM
   Status: clientDeleteProhibited
   Status: clientRenewProhibited
   Status: clientTransferProhibited
   Status: clientUpdateProhibited
   Updated Date: 08-may-2013
   Creation Date: 24-mar-2007
   Expiration Date: 24-mar-2014
...
   Registered through: GoDaddy.com, LLC (http://www.godaddy.com)
   Domain Name: CNLIUFENG.COM
      Created on: 24-Mar-07
      Expires on: 24-Mar-14
      Last Updated on: 08-May-13

   Registrant:
   Maryland Web Builders
   15021 Oak Ridge Ct
   Dayton, Maryland 21036
   United States

   Administrative Contact:
      Feinberg, Adam  adamdavidfeinberg@yahoo.com
      Maryland Web Builders
      15021 Oak Ridge Ct
      Dayton, Maryland 21036
      United States
      2403545079

   Technical Contact:
      Feinberg, Adam  adamdavidfeinberg@yahoo.com
      Maryland Web Builders
      15021 Oak Ridge Ct
      Dayton, Maryland 21036
      United States
      2403545079

   Domain servers in listed order:
      NS1.LIFEOFPIS.COM
      NS2.LIFEOFPIS.COM

我过去的域名已经被占据了。我从没想到外国人也对这种域名感兴趣,因为这根本不符合他们的发声习惯。或者说只要是有人买过的域名,都有人会划拉到自己手下?

再见,CNLIUFENG.COM

今年的 3 月 24 日,注册了五年的旧域名 CNLIUFENG.COM 过期了,我也不准备续费了。

五年时间,感觉不长,但回想起当初注册域名的时候,却觉得那时的印象已经有些模糊了。

我接触专属域名、共享空间之类的东西算晚的。那时中文互联网用户圈子里已经有了很多专属的博客了。时常能在网上看到关于自己建立博客的介绍的文章,告诉你怎么注册域名,怎么买空间,然后怎么弄数据库、搭建博客。我一直对此没有太多的关注,一方面是那时我对于这方面的消费没有什么经验,而来我也不觉得我会长久的写博客,毕竟我不常写作,也没有自己的电脑,为了写博客掏钱,我看来挺不合算。

后来是因为 Blogger 又一次在国内被封锁,我觉得免费的 BSP 有些无路可走的样子。国内的 BSP 我试了一些,门户网站提供的直接不靠谱,制作的太落后,在我家里当时用 56K 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的用户来说直接就是悲剧。其它的专门做博客的网站又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几乎没有让我可以省心的。到后来 Blogger 出了 beta 版本,添加了很多功能,我终于在上面稳定的写下去。可到了 2007 年的 3 月,国内终于无法访问 Blogger 了。我痛定思痛,决定不跟那些人折腾了,花一点钱弄一个属于自己的稳定的环境,省心省力。

于是就有了这个域名。根据网上得来的资料,注册当然是去 GoDaddy。好在父母有国际信用卡,支付起来很方便。当时为了找一个域名很麻烦,我想要的 LIUFENG.XXX 这类的名字都被注册了,让我很苦恼。我一度想要用 GNEFUIL 这样字母反拼的域名,它没有被注册,不过被同我一起想名字的母亲给否决了,说是非常不好记。最后我们才想到了在名字前加上 CN 这么个域名。当时 .INFO 的域名刚出来,极其便宜,于是我们抱着投机的心思,同时买了 .COM.INFO 这两个域名。不过因为实在是没用,所以第二个到了次年我就没有续费了。

这个域名其实没有什么大问题,我的国籍的简写加上我名字的汉语拼音,然后是 .COM 一级域名,我用了这几年也还可以。它唯一的缺陷是太长了。汉语拼音对外国人来说其实是挺难的,因为这跟英语的发音是有区别的。我在跟别人说的时候,常常发现还是写在纸上给对方看更容易一些。后来我用了 Google Apps,把电子邮箱放在这个域名下,跟别人说的时候就更困难了。不只是外国人,我几次打电话订飞机票的时候跟旅行社的南方人说我的邮箱的时候就特别的麻烦,要重复好几次才行。

因此,当我发现了 LIUF.NET 这个域名没有被注册过的时候,立马被吸引了。四个字母的域名,算是我可以找到的,符合我的最短的一个了。内容上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只是有些西方风味罢了。我是从 Showfom 办的域名倒卖那里买的,价格比 GoDaddy 便宜很多,之前就从那里买过,倒也不是特别担心。

弄了新域名,感觉很多东西都变短了。不过旧的域名是否续费保留,我考虑了之后还是算了。在这方面我干过不少类似的行为,其实对经营一个网站来说并不好,因为地址变了别人下次来就找不到了。不过我的依凭是我的站点的访问量很小,因此就忍痛把旧的都放弃了,影响不大。

回想这五年的时光,我在刚买域名时纯粹的是个菜鸟,对于网站这些什么都不懂,甚至还有些排斥。在建站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很多东西,这些都是在实践之外都不容易搞懂的。而且,我也实在是没有想到,在这个个人博客没落的时代,我还可以写下去,很让我惊讶。

PS:由于域名到期,我没有续费,GoDaddy 给我发来了几次提醒邮件,要我续费。这无可厚非,否则如果因为忘了续费而导致域名丢失,就非常令人郁闷了。不过 GoDaddy 为了卖域名也有些不地道。开始的时候要我续费,一年的费用是 14.99 美元;我一直没管它,倒后来再来的邮件就成了这个了:

godaddy-renew

我往年一直是用的自动续费功能,想来 GoDaddy 也不会主动为我省钱。:(

Domain Registry of Canada 生财有道

今天回家时从信箱里收到了一封来自 Domain Registry of Canada 的信。信封是棕色的,跟我平时收到的各种机构寄来的信封挺像。我想起前几天看到一篇关于注册域名的网站提到,注册 .ca 后缀的加拿大域名时会有一个加拿大的机构来联系你认证身份,我猜可能是跟我的域名有关的问题,虽然我没有 .ca 域名,但域名信息上写的地址是加拿大的。

后面的是政府机构的信封,前面的是这次收到的信封

后面的是政府机构的信封,前面的是这次收到的信封

于是我回家拆开信封,看到了一封信和一个回执信封,照片如下:

Domain Registry of Canada 的来信

Domain Registry of Canada 的来信

看了信的开头吓了我一跳,说我的域名 liuf.net 快要到期了,如果我不再到期前续费,域名就会失效,并要我从它们那里续费。然后下面是一个费用列表,续费一年是 40 加元,两年 70,三年 160。我看到这个信息有些突然,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接下来要花如此高的价格继续占用这个域名吗?这一下来让我有些蒙。当然我是绝对不会花一念 40 加元的价格来注册一个域名的。要知道我的这个域名买来一念的费用不到 7 美元,续费时大的如 GoDaddy 这样的注册商,一般要 10 美元左右,我现在用的算是一个小的中介,续费要 7 美元多一点。如果我必须要在 Domain Registry of Canada 续费域名,我宁可扔掉这个域名重新注册一个新的。

后来我觉得有些奇怪,虽然我人在加拿大,但域名方面应该跟我的居住地没关系啊。而且我买的又不是 .ca 后缀的域名,而是一个 .net 的国际域名,应该跟加拿大的机构没关系啊。然后我仔细看了一下这封信,最后发现这封信本质上就是一个广告,希望把我的域名转到他们那里去。

这让我有些讨厌。首先你发广告不是不可以,但你能不能别把广告弄得跟官方机构的那么像,这不是钓鱼吗?害我吓了一跳。其次你发广告能不能发电子邮件的?域名注册人的信息属于必填内容,我也不想在这上面造假,而且这个信息一般来说时公开的,但是有人用这个信息给我发广告就太让人失望了。而且你还把商品的价格弄得这么高,还用这么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书面广告,这不是糊弄人吗?

经此一事,我对 Domain Registry of Canada 这个机构十分反感,之后也没什么可能在他们那里买东西了。

我要搬家了

自己一直以来依赖的网站被封锁总是一件无奈的事。我想我可以体会到那位”最牛钉子户”的感觉—-自己合法拥有的家被不可抗拒的力量摧毁。

XX对blogspot的做法很流氓。就像电视剧《越狱》中林肯一样,在绝望中找到希望后又要体会希望破灭的感觉。如果不是一年前blogspot解封,我或许不会写这么久的blog。可就在我的blog渐渐要走向正轨时,blogspot却无法访问了。我可以在控制台里写,但写的结果却无法被人们看到,Blogging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就这样来来回回,我渐渐的就被拉皮塔了。

要说这次blogspot被封锁所带来的好处,就是捅破了我心中幻想的气球。作为一个国外的BSP,Blogger.com始终无法逃脱在中国不能正常访问的命运。我或许应该现实一些,要么选一个国内的BSP,要么做自己搭建blog。

国内的BSP我始终看不上眼,大多数的系统慢的像蜗牛一样,界面花哨却不实用,要选一个自己中意的域名也比较困难。正好在一个多月前我在上海16期Money&You课堂上听到林伟贤老师叫我们及时注册自己的域名,我也有了做一名独立blogger的想法。

近几个月我心里好像复苏了传统意识,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原名才是真正的名字。网名啦、英文名啦全是假的。因此我已经把几乎所有的网上帐户中的名字从英文的Smart改为了本名Feng。这次我注册域名,也要用本名来注册,新的blog的名字也不能用”Smart: vulgar blog”了。

去服务商那里查了一下,liufeng、fengliu等域名早已被注册的七七八八。更有liufeng.com域名不做实际的网页,而是等着在网上卖,参考价至少五千,让我直想骂。gnefuil倒是没人注册,但母亲说名字不响亮、不好记,坚决反对。最后经过千挑万选,我注册了cnliufeng.com和cnliufeng.info两个域名。

域名有了,我决定购买Dreamhost的空间。虽然网上许多专业blogger对Dreamhost的评价不太好,但至少它便宜,20人合租的价格十分低廉。

之前我注册国phpnet.us的免费空间,并实践了一下Wordpress的安装,因此对自己搭建一个blog平台还算有信心。feedburner烧录我也注册好了,正好得到一个名为http://feeds2.feedburner.com/liufeng的feed地址,作为我的个人blog的rss地址再好不过了。

也许我现在该想一想新的blog该叫什么名字。

怎么不爽

blogspot被封锁,已经是几天前的事情了。作为blogger的用户,我自然是苦不堪言。我现在还不知道从阅读器中可不可以正常浏览。我也有了搬家的想法了。最近我一直在打算申请自己的空间来搭建自己的blog,一来专业一些,二来也不会被封锁。只可惜我还没有条件来弄出这么一样东西来。

刚才上网查了一下自己中意的域名,竟然发现有人抢注了域名在网上卖,一个域名要8000多块呢。虽然这不失为一个增加财富的方法,但这样大范围的注册总让人不爽。说白了,这不就是一种恶性竞争吗。

总之,blog被封锁总让人想说fuck,这算是一件无奈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