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

该怎么形容目前的人机验证呢?

应该是失望吧?

为了确保资源服务于人类,而不是爬虫等程序,人机验证的存在是必要的。大概在 2005 年前后,互联网上的人机验证机制就比较常见了。当然,最早我们在 Google 那种风格的登录窗口上可以看到,会给你显示两个英文单词,一个写的很清晰,一般是正式的印刷体,另一个比较潦草,也是印刷出来的,但有一定的扭曲。作为用户,正确的输入这两个单词,就代表你是一个正常的人类。这种验证方式背后还有一项很“浪漫”的目标——这两个单词是从扫描纸质的印刷物的过程中取出来的。有些部分扫描质量很好,机器可以辨认出来,有些部分扫描的质量较低,比如靠近装订的那一部分。把两种类别的单词放在一起,用户正确的输入可以清晰识别的那个单词,证明了他是人类,然后输入用户辨认的不清晰的那个单词,在大数据的作用下,辅助人们将不好辨认的英文单词人工来校对。

我不确定这项技术是不是 Google 设计的,但那个时候我们非常相信这一判断。因为 Google 在那时应该是世界上最具浪漫的互联网公司了吧。主营的搜索业务以最优雅的形式展现给用户,Gmail 的 1GB 起步的电子邮箱也是当时仅有的白月光,Google Books 是搜索全世界最全面的全文图书索引,我是相信这项人机验证的设计帮助了 Google 来数字化世界上的书籍的。

这很符合当时 Web 2.0 的特色,用户不仅是信息的获取者,还是信息的贡献者。我们相信,Google Books 这样的服务可以帮助人类将书籍数字化,可以造福全世界的人类,让人们可以更高效率的获取知识,也打破书籍出版的壁垒,让人类知识可以更广泛的传播。在这一伟大的过程中,全球的用户贡献每一份微小的力量,辨认当时机器识别未能精确辨认的书籍内容,这是多么的“与有荣焉”?

而现在的人机验证是什么玩意?

目前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应该也都是 Google 的作品。我近期遇到了两种,都是我非常讨厌的。这是第一种,我尚还不那么的深恶痛绝:

第一种人机验证的例子,我尚且不那么厌恶。

它的原理是,告诉你一个目标,比如这个例子中是“人行道”,需要用户在下面的九张照片中选出包含人行道的图片。点击之后这张图片会替换成另外一张,如果仍然包含人行道,需要用户继续点击,直道九张照片全都不包含人行道为止。此时点击验证,则验证通过。

下面这第二种则是我目前最最厌恶的一种:

我最为厌恶的人机验证的设计。

它的原理是,给你一张照片,被以 4×4 宫格的形式分成了十六份,也告诉用户一个目标,在这个例子中是“公交车”,需要用户选出包含公交车部分的照片。这种人机验证的通过率尤其的低,我至今不确定是科学上网的问题还是规则不清晰的问题。看似规则简单,但如何判定一张图片里是否包含公交车这件事,对人类来说就是有点吊诡的问题了。比如,这个例子中第二排第四列,它到底是否应该被选中呢?严格来说它的左下角有几个像素是公交车的蓝色车顶,但面积占据不到整幅图片的 1%。这种情况下应该选中还是不应该选,我至今没有见过明确的规定。我还遇见过“摩托车”作为目标的例子,这种情况下,驾驶摩托车的人所在的部分是否应该选中呢?这也是我没有弄明白的规则。

如果我按照自己的判定标准,比如选中了包含公交车顶的这长照片,哪怕仅有几个像素,结果验证通过了,那我经历几次也就明白了规则,但事实是,我会再被提供另一张照片,让我继续做测试。这种验证机制是需要用户做足三个、五个还是十个吗?还是说我使用的科学上网导致验证失败?没有人告知,我只好在一次一次的重复的过程中,对这种验证方法失去了信心,因为我印象中没有通过这种验证的情况。

这一类的人机验证,把过程纯粹搞成了折磨人的过程。或许现在人工智能进化的过快,普通的验证方式已经无法有效辨认人类了,所以只能出此下策;又或许曾经的书籍都已经被识别完毕,或者说机器已经可以轻易的识别英文单词了,造成传统的验证方式也失效了?总之,当初填写人机验证的浪漫感与使命感都已经不在了,这实在不能说不是一件令人失望又沮丧的事。

体验现代的办公网络

近一段时间,借调到主楼的省级单位,要在此干一年的工。前天我们从临时办公的地方搬到了固定的办公室,昨天提交了联网的申请,下午工程师上门来给进行维护。

我档案所在的市级单位与目前干活的省级单位同属于一个建筑,省级单位在主楼,市级单位在旁边的副楼,具体应该叫副楼还是附楼我一直没搞清楚。两楼之间在一些楼层是相通着的,但两个地方的联网方式非常不同。

在市级单位,是通过网线连接。平时主流办公室都是内网办公,网线默认连着的就是公司的内网,几年前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给每人配了一个优 Key,开机后需要插着它,运行一个“上网助手”类似名字的小软件,登录后方可连接。部分办公室,在负责人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向信息部门申请开通外网访问,有的办公室安装了无线路由器,供成员使用自己的电脑上网,或者使用移动设备上网。我们的一些在线培训还是需要使用外网的。2020 年 我参加遴选进了一个互联网平台业务相关的部门,全部使用外网办公,这在市级单位中算是独一份。我们房间除了每人的台式机连着外网,还有一台无线路由器,供我们的移动设备上进行测试,此外,还有一台比较老旧的电脑连着内网,用来上 OA 看通知。外网台式机也是用的网线,因为机器上也没有无线网卡,房间里有一台小的交换机,网线都连它上面。

这次来了省级单位就十分不同了,因为我们是短期借调,所以日常使用自己的电脑来办公。早上提交申请的时候要报自己电脑的 MAC 地址,我以为跟过去一样,从墙上端口拉网线连着用,等工程师上门后才知道,整个楼覆盖了无线网络,用电脑连上无线网络,就可以访问外网了。在这一层做了 MAC 地址的白名单,昨天提交申请的时候我想着把手机等移动设备都报上,结果临时的负责人有顾虑,就都没有报。等工程师带着我们的优 Key 到了给我们配置的时候,发现我的是苹果笔记本,说没有苹果的优 Key 驱动,应该是没法在苹果上使用。我说我还有一台电脑运行着 Linux,有驱动吗?他说有,不过功能可能会有差异。我说实在不行我就在 Linux 电脑上跑个 Windows 10 的虚拟机,他说明天试一试。之后工程师给其他人做了配置,我看了一下,装上优 Key 驱动后,安装了一个 VPN 软件,复制粘贴了服务器的地址、每个人的登录码进行配置。配置好后每次使用内网,需要运行那个定制后的 VPN 程序,然后选择认证方式后,进入浏览器,在里面选中优 Key 里的证书,还要输入一个用户的口令,之后会弹出一个新的浏览器,这就是内网环境了。除了浏览器之外,还在硬盘上创建了一个沙盒,与外侧是隔离的,内网系统上下载的文件都在里面,如果要复制,需要在 VPN 软件的工具箱里进行提取操作,这些都是有记录的。更严格的是,我同事要在内网的聊天软件里复制同事发给他的文字,发现竟然在外面无法粘贴。然后在工具箱里看到了有文字复制工具,点击后确实可以把文字复制到外面的剪贴板里,但前一步有提示,说所有复制的内容都会留档并被审计。

这是我在单位第一次使用无线连内网。问了工程师,连内网这一步跟 MAC 地址还有 WiFi 环境并不绑定,也就是说,只要带了优 Key,完全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工作,不存在休假了就无法办公的情况,很 6。

今天,我带来了另一台笔记本。早上把这台笔记本的 MAC 地址发给了工程师做配置。我还问他能否把我的 iPad 的 MAC 地址也配置上,理由是需要用它来上网络学院,他让我把地址也发了过去。过了一会工程师来了,说配置好了,我测试了 iPad 无法连上外网 WiFi,工程师尝看到了我的系统,就惊呼国产电脑!我这段时间对一些专业人员对 Linux 系统的了解也有所认知,也不再感觉到惊奇。我给他解释说我这是联想的 ThinkPad 笔记本,我安装的是 Fedora Workstation 操作系统,严格来说不算是国产电脑,也不清楚他听进去了没有。他上网找了找优 Key 的驱动,只找到了 .deb 包,没有 .rpm 的。我给他说不行我解包后直接把文件复制到相应位置来完成安装,他可能并不理解我说的意思,双击 .deb 包后打开了解压缩软件后就一筹莫展了。之后说干脆用虚拟机吧,我也没有坚持。其实,我对这些软件也不怎么放心,也宁愿它们装进虚拟机中去。工程师在往虚拟机里复制文件遇到了的困难,之前用拖进虚拟机窗口的方式这次没起作用,后来直接把他的优盘映射到虚拟机,优 Key 也一并映射,之后倒是很顺利的配置好了。但又有一个问题,就是 Linux 笔记本连不上 WiFi,没找到问题所在,工程师先用他的手机开热点完成了内网 VPN 的配置。

比特新声 117 期反馈

注:我过去听《比特新声》这个播客,经常听到一些让我不能认同的观点,但从来没有和主播讨论。有的时候心里想的很清楚,但动笔写的时候就没有了头绪,所以写这种反馈对我来说比较麻烦,时间一长,也觉得自己的观点没有那么重要了,干脆“求同存异”,最后就作罢了。不过这一期我听的时候感觉比较强烈,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觉,但写的时候也觉得困难重重,无法表述,也一度想放弃,但有些不甘。最后推翻了之前的稿子,重新起笔,写下了反馈,虽依然不满意,但多少反映了我的想法。记录在这里。

如何看待互联网,我总结了两种观点:“玩互联网”和“用互联网”。

在中国互联网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玩互联网的人把网络当作一个方便的玩具,比如玩网游、低成本的身份变动等等,诸如此类,一字一蔽之,就是“玩”,他们在网络中的身份是虚化的。而用互联网的一群人把网络当成现实社会中的延伸进化,喜欢把现实里的身份搬到网上来,在他们看来,互联网是一个更方便的工具,如电子邮件取代传统书信、IM 取代电话等等,和现实社会实质上没有本质区别,他们在网络中的身份是真实的。常年以来,我自认为是“用互联网”的人。

随着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玩互联网”就有些不合时宜。过去只要你坐在电脑前,别人就会下意识的以为你在娱乐,而今天,我父母都用上了智能手机,天天刷微信朋友圈的时代,互联网彻底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再认同“网瘾”这个词语,因为我们几乎无时不刻都在上网。所以,之前的分类分别有了延伸。“玩互联网”的人把互联网看成一个崭新的世界,方便我们打破现实中的秩序,创建新秩序,因此很乐意在网上隐藏自己的身份,把隐私看得极其重要,因为互联网是我们的乌托邦、理想乡,不应该有现实中乌七八糟的事情。而“用互联网”的人则继续把现实当中的一切搬进互联网,乐意公开自己的身份。

从隐私的角度来看,把自己的身份弄虚有利于隐私的保护。比如与别人沟通,你只知道我的网名,推断出我现实的身份的可能性比较低。而乐意在网上使用自己真实身份的人正相反,我有自己的域名、习惯用真名注册网络服务、也不介意把手机号来绑定到这些服务上。诚然,这加大了我隐私泄漏的风险,但现实中有那些事情是一点风险没有呢?我买飞机票需要身份证,现在买火车票也实名了,那我出行的隐私如何保障呢?之前听过一句话,人们让渡了一部分自然的权利,组建了社会。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互联网在我们看来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所以我不介意。

在收听第 117 期节目的时候,前半部分两位主播陈述了关于互联网隐私的观点,我就想到了上面的分析。我把两位主播归类于“玩互联网”的一群人,我自己则是“用互联网”这一群,所以听到你们的观点,心中有所冲突。正如我前面说的,我不介意提供手机号码来注册,因为这样方便,例如找回密码的时候,而现在我的手机收到的垃圾短信或者推广电话,有多少是我注册的时候泄漏的呢?几乎没有,全是网络之外的渠道流传出去的。我在听了一会儿的时候,心中就想到了提供身份证号码来验证身份的想法,没想到后来说道摩拜单车的时候也说道了这个。我觉得主播想到的办法都不切实际,交押金的话,多少钱才能抵消不归还自行车的损失呢?有多少人愿意交押金来租借自行车?为了让更多的人使用,通过个人信息的抵押是自然的手段。至于隐私泄漏,我想努力的方向还是在于保护隐私本身、或者发展个人信用体制,而不是限制便利性,否则单车租借根本无法做大,又何谈隐私如何呢?

所以,我听到两位主播对于注册时提供手机号有这么大的意见,心中颇不以为然。试想不提供手机号码,那提供什么呢?以现在的管理,大概是电子邮箱。邮箱和手机号的区别很大吗?邮箱可以随意注册,手机号码要换号麻烦一些。我所持的不同观点是,作为“用互联网”的一群人,我的邮箱和手机号一样,都是属于我的个人身份中的属性之一,我不想把网络和现实轻易割裂,所以我注册了自己的域名,用了域名邮箱,就是为了要保证我的邮箱可以跟我一辈子(这样看,我的电话号码可能会换,但邮箱不会),所以我不把电子邮箱和手机号区别对待,他们都是我的隐私。当然,如果是“玩互联网”的人,电邮可以随意变换,或者他们认为电邮更换的成本更低,那我想意义就不同了。

我听节目的时候把想说的话来龙去脉想的大差不差,实际写下来的时候脑中一篇空白,颇有言不达意的感觉。如有不畅之处请见谅。

流量恢复

到了 5 月 1 日的凌晨了,我的中国移动 4G 流量终于恢复了。(哭)

最近手机的流量不大够用,这在过去是不大可能发生的。我的手机每月的流量有 3G,过去觉得一个月怎么样都够了,可这个就像是一个逐渐堕落的过程,慢慢的用起流量来就开始大手大脚了。我发现最耗流量的还是视频,上个月我发现了 Psyscho Dad 系列,于是迷上了它。中午我喜欢开车到外面睡,在车上就翻墙上 YouTube 看看这个系列的视频,不知不觉流量就用光了。里月末还有几天的时候,流量用光,我收到移动的短信,说可以回复字符串办理 10 元包 100M 的流量,我衡量了一下,就办了,结果一个中午收到邮件说流量用了一半,我于是再也不敢看视频了,改用 iBooks 看电子书了。

上个月开始,我看着流量使用情况,三月份的流量用光,没有结转到上个月。那时我心里想,这个月应该不会用很多流量,到了五月份就可以有结转了。结果五月还没过完,就发生了这个事,好崩溃啊。

回想过去,我开始时从来不用流量。我在大二结束后拥有了第一部手机,诺基亚 E50,那时候手机的网络功能还没发展起来,能上的也就是些 WAP 网站。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在手机上消耗流量来上网。后来有了点移动上网的需求,所以就去网上营业厅办理了流量,大概是 5 元 10M 还是 10 元 5M 的,也是没多久就用完了。之后我不敢再续,因为那时移动上网还不是刚需。

那时候我很快要去加拿大上学。我很期待,因为我觉得北美的无线网络应该很发达,大概不要多少钱就能包月上吧。结果我错了,网络发达的是东亚的日本,北美从来没有像日本这样发达方便的无线网络,至少在 iPhone 被发明前吧。办手机卡的时候问了一下,费油我那时完全不能接受,所以断然拒绝。那个时候我还在用我第一个诺基亚手机,从来没有强烈的移动上网功能,所以就这样用着。直到我毕业后,那个手机也旧的不行了,我买了一台三星 Galaxy Nexus。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办理移动网络,平时用家里的 WIFI 来上网,外出时不上网。后来我和几个朋友去了 Banff 旅游,在路上一位朋友的话打动了我,于是回到家我办理了每月 10 元 100M 的移动流量,虽然不多,但已经大不一样了。

回国后,我接手了父亲的一台挺新的三星 Galaxy S4 手机,是中国移动的绑定手机。因为我的失误,我误以为移动这时候只有 2G 的网络,所以我把手机卡拔了,插进了我从国外带回来的 Nexus 4 里,因为我还想用原生的 Android 系统。后来发现原来这台三星手机可以上 3G网络呀,才不情不愿的用了三星。之后还随着升级 4G,把手机换成了三星 Galaxy S5,虽然用不到原生 Android,但为了 4G,也忍了。这时我对 iPhone 的期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终等 iPhone 6 上市后,买了一台 iPhone 5s。

第三方帐号的困惑

今天我收到了新的 iPhone 6s。我用了一天的零碎时间来把我日常使用的 APP 进行配置,多数比较方便,因为我的密码都用 1Password 管理,复制粘贴即可。但有少数 APP 则不行。

它们支持第三方帐号登录。外国的 APP 一般支持 Google、Facebook、Twitter 的帐号,本国的 APP 支持新浪微博、QQ、微信。今天我遇到过两次本国的 APP 不知道用哪个帐号登录的情况,首先我检查了一下 1Password 的记录,没有这些项目,说明我之前使用了第三方帐号登录,但究竟是哪一个,这么长时间了我怎么记得住?第三方帐号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注册 APP 的帐号就能用,这样方便就让我只登录一次就能使用 APP 了,导致了我记不住哪个程序用了哪个帐号。

其实,我觉得这些 APP 的帐号应该可以记录用户所有的第三方帐号——用 Google 帐号注册了 APP 后,为什么不能继续绑定 Twitter 和 Facebook 呢?绑定之后,下次登录用任意一个第三方帐号都可以登录同一个 APP 帐号,这样不是很自然吗?

国内的第三方帐号也是,QQ 和微信难道不都是腾讯的吗?为什么要弄两个不同的帐号系统。微博就别提了,他们自己的帐号系统就一片混乱,电话、电子邮箱都可以作为 ID,之后又可以继续互相绑定。我妻子的微博莫名的有了多个帐号,其中常用的是用我岳母的手机注册的,忘记密码后我帮她找回,莫名其妙的通过她自己的手机号注册了一个新的微博帐号。找回了密码后我帮她绑定回了自己的手机,结果之后又发生了无法登录的情况,用她自己的手机找回密码,结果又回到了新注册的帐号里,弄得我一头雾水,到现在还没有解决。

今天下午,我通过一次实验,终于重新登录了我过去的“即刻” APP 的帐号,不由的发出了以上感叹。

周六随想

1

由于在家里待了一天没有出门,再加上下午睡了一觉,到了晚上,我感觉浑身不舒服,不想吃饭,嘴里也好像开始有味。所以,尽管外面有非常严重的雾霾,我还是决定开车出去转转。

老婆还在家里,我不能走多远,于是我开车去了离家有五公里左右的雨滴广场,到那里的星巴克买了一杯 double espresso 和一份 venti green tee latte,都是我比较爱喝的饮料。在店里坐着喝完了 espresso,然后把拿铁带走路上喝,时间刚好在免费停车的范围内。

上周虽然每天开车上班下班,但今天给我感觉我好久没有开车一样,也许平时不可能有这么悠闲的心情,而且由于近期雾霾比较严重,在这个时间更是不可能到外面走走,所以有种比较新奇的感觉。开车从地下车库出来,我感觉好像到了仙境,倒不是表扬,而是雾霾实在太重,在没有路灯的地方,感觉面前两米已经是黑暗,车头大灯开到远光,稍远一点的地方也没入了黑暗之中,效果并不大。这时候要是有其它车辆缺德到不开指示灯乱窜,我想我绝对是看不到的。

2

开车的时候我喜欢听 Podcast,比起广播的这种不可预知的内容,播客可以确定总是能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本周的《IT 公论》和《内核恐慌》在之前的上班路上已经听完了,我只好听郝海龙与有才主播的《比特新声》。《比特新声》的内容跟《IT 公论》有些重叠,但我觉得前者的录音效果较后者差一些,两位主持人的音量有些不一致,听起来比较不爽,而且李如一的讲话也有所特长,因此我着重听后者,在没有可听的时候才会听《比特新声》。这一期的《比特新声》谈起了前几天的巴黎恐怖袭击。

这次的恐怖袭击,比起之前的 911,让我有点不大真实的感觉。911 的那个时候,我心里的感觉是比较震撼的,而这次倒是没什么感觉。不知道是因为年纪的原因,还是因为我半年前刚去过巴黎的原因。听到主持人谈论起科技公司对此作出的反应,与中国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心里也想到了与主持人问的一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遇到这种情况,互联网发挥的作用就不那么大呢?像本次恐怖袭击后,科技公司立即有所反应,例如 Facebook 弄了个报平安的功能,Google Hangout 与住在巴黎的朋友联系时是免费的等等。而在 2008 年中国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中国的网络公司多数是给公众传递信息,比如有专题页面,报道搜救进度等,而为之服务的工具,则没有见过。我觉得这跟中国人在互联网中没有严肃的生活有关,互联网只是娱乐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生活的一部分。

3

路上雾蒙蒙的,还有现在的温度,让我有种回到了温尼伯的感觉。毕业后我自己住过一年,到了晚上无聊的时候,觉得嘴有点馋了,就出去到了离家一公里路的 Tim Hortons 咖啡店去买咖啡喝。那时候可没有车开,索性路也不远,也算是锻炼,就走着。那个时候总是天黑的时候,黄黄的灯光,跟今天在雾中的路灯有点像。那个时候的我是孤独的,但似乎也是自由的,不节制的,至少咖啡管够。那个时候网络也没有限制,想上那个网页就上哪个网页,各种网络服务都可以使用。

现在在中国,我有的时候也会回想起过去在加拿大的生活,有的时候做梦还会梦到在学校时的生活。那次我梦到了学校,醒来后下载了一个 Google Maps,翻墙浏览地图还有全景照片,希望有一天可以再回去看看,再过一次当时的生活。

4

在这种环境下,听着喜欢的播客,我有点不大想回去,希望可以在外面多呆一会儿。不过家里还有怀孕的老婆,得早点回去陪着,所以还是回去咯。

5

饭后我实在觉得憋了一天的房间空气太不清新了,于是终于去了书房,打开窗户透气。外面依旧是重度雾霾,老婆怀孕了还是呆在卧室吧。我把很久没用的书房打扫了一下,桌子、椅子上的灰尘通通擦了一便,顺便考虑我们正在装修的新房子要不要设置书房?本来搬到了这个家,有个书房,书房里有个不小的桌子我还很开心的,可在里面待了一次后似乎再也没用过。主要是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晚上回到家,吃完饭,有时下楼去散散步,时间也就不多了,还要陪家人,因此多数时间是在卧室里呆着的,卧室的窗台可以当桌子。至于书房,似乎被我母亲当成了储藏室,地上放了一些盒子,让我今晚有点无处下脚的感觉。不过,就这么放弃自己的空间似乎也有点不妥,但日后有了孩子,还真有时间能在书房享受吗?很难抉择呀。

6

之前我有放弃纸质书的想法,主要是纸质书有一定重量,而 Kindle 又小巧又轻便则方便许多,还便宜很多。不过最近我有些打消这个念头,主要原因,一是有些情况 Kindle 的显示效果并不好,特别是涉及照片等方面,二是有些书根本没有 Kindle 版本。我看了它们的纸质版本,虽然比 Kindle 要贵,但是价格我绝对承受的起。然后有些时候,Kindle 也达不到纸质书的效果——随意翻页,随意笔记等等,所以,昨天我买了三本没有电子版的纸质书。不过这样,我要在未来的书房中放一个较大的书橱,然后渐渐把它们填满吧。

六间房现在成了这个样子了

我在转移过去的电子邮件时,偶尔看到了之前在一个讨论苹果的论坛上收到的提示邮件。这个论坛叫什么名字我现在记不得了(刚刚查了一下原来名字就叫 Mac6,由 V2EX 的创始人 Livid 创建,用的同一套后台系统),只记得网址是 mac.6.cn,挂载在六间房(6.cn)的空间上。

我最常上这个论坛的时间,大概在2008年4月份之后。我那个时候刚买了 MacBook,使用的时候有些问题,就到处找可以提问讨论的地方。那个时候我感叹 Mac 的社区实在是不友好,而 Mac6 论坛是少有的比较开放的论坛。虽然那个论坛上讨论 Mac 的地方不算多,多数人把它当做被封锁了的 V2EX 论坛的替代品而讨论生活话题,但比起那时候需要回复才能浏览的一些论坛要好太多了。到后来,我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差不多了,因此也就渐渐的不去那个论坛了。

这次我看到了这个论坛的提示邮件,才发觉我居然把这个论坛给淡忘了。我瞬间觉得有些想念,于是再上这个网址去看看,网址已经失效了。然后上它的上一级网址看看,现在的六间房的是什么样子了。那个时候有段时间,六间房炒的挺火的,好像又有融资,又跟哪个电视活动有合作的样子。虽然我日常不怎么去那里看视频,因为比较不容易找到我想看的东西。

这是我这次看到的样子:

六间房现在的首页

六间房现在的首页

没想到它现在居然经营起了这种业务,真是让人惊讶。看左上角的标志,仍然较“六间房”,不知道是另一波人买下了它,沿用了这个名字,还是这个团队改行了。视频网站领域目前被几家网站瓜分,但也很难想象到一个视频网站会堕落到这个程度。

混乱的联通定价

今天我们为新房子开通了联通网络。我们开通的是春节优惠,109元每月,20Mbps 带宽,需要一个联通 4G 手机号。当中又涉及了套餐等种种选项,把我们弄得非常迷糊,办事员也好几次无奈的扶额,因为解释不清楚。

我从回国后就研究过联通的手机计划,有充话费送手机的,有买手机充话费的,等等等等。我到现在都没有理解他们的道理,哪个更合适什么的。我在加拿大也接触过手机计划,完全没有这么复杂,送手机的就是签订三年的合约计划,再交不同价位的手机费用就行了。可能在联通需要一次性的交足一定金额才行,之后一年都不用交钱了,跟在加拿大的非常不同。

我觉得随着发展,联通应该把这些东西弄得更清晰。客户看着简单了,也就没有了被忽悠的空间,对联通没有损失。

靠之

之前我说过,我的 Nexus 4 手机的存储空间用尽了。我在今年 8 月回国前夕,父亲刚弄了一个移动定制版的三星 Galaxy S4,代号是 GT-I9508,连着他的手机卡一起交给我,说是给我用。我嫌这种定制版的手机系统难用,而且没有 Google 的各种程序,于是只把 SIM 卡拿了出来,放进了我带回来的 Nexus 4 里,继续用 Nexus 4。

最近因为出了这个存储空间用尽的事情,我分析了一下,发现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能够彻底的解决问题。我暂时把 Play Music 的缓存给清空了,省出了几百兆的空间暂时解决了问题,但这不是长久之计,随着使用,这些空间被消耗也是必然的。而且在中国不比在加拿大,访问 Google 慢的要死,所以我也不愿意把我这段时间缓存的音乐给删掉。于是昨晚我考虑了一下,拿出来这台 Galaxy S4,看看能不能换到这上面去。这台手机的内置存储空间应该有 16G,还带了一个 16G 的 microSD 卡,组合起来够用了。

安装软件是一个大问题。手机本身带着移动的 MM 市场,我不大喜欢用,于是安装了豌豆荚。过去在我小姨的小米手机上看过,当时觉得乱糟糟的,印象不太好,但这毕竟是我唯一见过的第三方软件市场,而且它的后台也算硬,我就用了豌豆荚。

中间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我过去在 Google Play 付费买了一款软件,怎么能把付费版的也给弄过来?后来我去豌豆荚一搜,靠!基本上有名气的软件都被破解了,不需要你花一分钱,就可以安装上来用。我安装了 gReader Pro 和 BeyondPod,除了 gReader Pro 的版本不是很新之外,和我花钱买的没有什么的不同。

靠!!!!!!!!!!!!!这样想想,我不成了傻逼了吗!!!!!!!!!

这就是盗版的杀伤力。别人可以免费获得的东西,我出于各种因素,花钱买了,这就陷入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囚徒困境。我办了好事别人有多少也办好事呢?与其这样,我不如跟别人同流合污,虽说从大环境上看,大家都输了,但至少我不比别人吃亏,我也不会成为别人眼里的傻逼。出于每个正版用户的这种心理,盗版打败了正版。

哪怕我不缺买软件的这些钱(事实上我确实不缺,真要是几百美元的软件,我也舍不得买),但一想到这些钱算是白花了,我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不爽。靠est!

要杜绝这种事情,我觉得靠技术防盗手段也是很必要的。在电脑上我不再用盗版了,一是现在的自由软件、免费软件都可以达到目的,我不需要去买商业软件。另一方面就是要找一个注册号也很麻烦,软件升级后还不知道有没有用,价格能承受的话,还不如掏钱买一份授权,用着放心。我电脑上 LaunchBar、MarsEdit 软件都是这种情况。

当然,也要解决换手机没有 Google Play Market 后怎么把软件跟授权一同方便的移植过去的问题。

网络交流新模式

最近我空余时间尝试了一些“比较”新颖的互联网交流模式,主题是试着摒弃我一贯的旧思想,尝试一下拥抱潮流。

比如新浪微博,我在 1999 年刚开始上网不久就注册了新浪帐号,那是我生平第一个电子邮箱,我人生中第一个访问的网页就是新浪网,所以我算是新浪的老用户了。但过去一直拒绝开通微博帐号,因为不开通微博就没法全面访问别人的微博,这种封闭性让我非常的讨厌。昨天我试着开通了一个微博帐号,虽然还没有入门,而且我依旧不喜欢新浪微博,但这个经历也让我考虑了一下比较现代的互联网交互手段。

我过去在这方面的态度一直比较复古,或者我想也可以说是“反动”,当然现在也是。我偏爱电子邮件,反感 QQ;虽然 Twitter 用了很长时间,但至今仍然写博客。后一点不过是导致我的博客的访问量较低,而前一点在过去也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不过这也不全是我的责任,谁让过去 QQ 在 Windows 以外的操作系统上总是有各种缺陷呢?我在国外遇到过很多次同学要给我传个文件,结果用了 QQ,我这边一点反应都没有。我让对方用电子邮件发过来,对方竟然没有电子邮件帐号。我当时感觉十分不可思议,我的观点是没有电子邮件还上什么网啊?

现在我渐渐的改变了这种观点。我考虑过我的观点大概是太过于死板,对新生事物都有些“排斥”的意味了。如果死活不接受新生事物,永远认为老的东西是最好的,那这个行业还怎么发展呢?而这些事物之所以流行,归根结底还是市场的选择。绝大多数人认为用 QQ 传东西更方便,因此它就渐渐的淘汰了 email。而分析一下 QQ,发现使用它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你甚至可以在手机上安装 QQ 客户端,然后在里面通过手机号注册个帐号就可以用了,不用管 IMAP、SMTP 之类的设置。而且,多次、小量的内容交互在非正式场合是主流,对于不需要正式的要通过信件交互一样的电子邮件来传递信息的人来说,这种轻量的交流明明更有吸引力。

博客的没落也是如此。它被微博所替代也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在之前就有很多人在对它进行着演变。从早期的自己买服务器搭建博客,到各大 BSP 的流行,再到 TypePad 之类的优质收费服务,我们有了 Tumblr。相对于过去的那种服务上的优化,Tumblr 是一次模式上的进化。我虽然自己不用这个服务,但看到很多人在用它,我也去它的网站上研究了一番。我发现它的注册过程极为简单,只需要区区几步,填写一点点信息,就可以开始发表内容了。而它的内容也比传统博客的字块有了变化,变得更加轻量,图片变多,文字变少,它的氛围明显在往今天的微博模式在靠拢。前面的量变最终由 Twitter 完成了质变,也给了传统的博客行业致命的一刀。

或许跟我个人的追求复古的性格有关,也跟我本身的硬件实力不足有关,在这些演化发生的时候,我对它们多数是持排斥心理的。就算是我用的很多的 Twitter,我当时也是在一段时间后才明白了 Twitter 的意义,之前我甚至做过注册帐号后又删除的行为。

除了思想上的因素,我的硬件实力不支持也又一定的关系。比如说我在 2012 年 8 月才有了一台大屏幕的触屏智能手机,替换了我用了好几年的运行 Symbian v3 的诺基亚 E50 手机。那个旧手机也就两寸大小的屏幕,我从来不在上面上网。而最新的这些潮流明显在移动方面很有作为,我在没有相应的设施,也没有什么机会来了解这一切,我自然也就对这些新模式漠不关心,直到我有了那个触屏手机之后。

在今天,我虽然不能完完全全的拥抱这些新技术,但我也要尝试着去摒弃过去的那种守旧思想,不要固执于排斥这些新生事物,希望能够有所收获。